10月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對此,商務部表示,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歐方要求中方在極短時間內進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嚴重損害了中方權利。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歐方此舉將嚴重擾亂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對此我們表示遺憾和堅決反對。中歐汽車產業是伙伴而不是對手,汽車產業的發展要靠公平競爭而不是保護主義。我們將繼續加強和歐盟汽車產業的合作,通過更多的方式鞏固和發展中歐汽車產業合作關系,將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帶給歐洲和全球的消費者。
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原因是歐盟擔心中國車企通過政府大額補貼生產低價電動車,而這些電動車涌入歐盟市場后會威脅到歐洲本土電動車的發展。
馮德萊恩表示,“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歐盟市場。歐洲對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允許競爭到底,歐盟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不公平行為的侵害,但歐盟會與中國保持開放的溝通。歐盟需要做的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彼^“反補貼”調查,是指當進口產品以傾銷價格或在接受出口國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低價進入市場,并對生產同類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的情況下,世界貿易組織(WTO)允許成員方使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其中反補貼的措施則是限制進口或征收反補貼稅。在反補貼調查中,歐盟調查的對象是企業,如果最終做出肯定性結論,貿易制裁措施也是對被調查企業的出口商品加征關稅,而非對來自某一國的全部同類商品加征關稅。
歐盟中國商會對該調查表示反對,“中國電動車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不斷創新,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累積了整體產業優勢,為消費者提供高端、性價比高、可滿足不同需求的電動車,受到全球消費者包括歐洲民眾的歡迎。這種優勢不是憑借所謂巨額補貼而形成的?!敝袊虅詹啃侣劙l言人9月14日回應稱,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中方認為,歐盟擬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并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歐盟決定對來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或因為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激增。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為214萬輛,同比增長76%,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在歐洲市場,中國汽車出口量占總出口量的39%,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先者,改變了世界汽車產業的固有格局,這已經威脅到歐洲車企在全球汽車市場的影響力。中國車企的強勢風頭,或成為歐盟委員會下定最后決心的“導火索”。在2023慕尼黑車展上,十多家中國企業集體亮相,包括比亞迪、零跑汽車、阿維塔汽車等,雖說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德系本土車企仍然是本屆車展的主角,但中國本土車企更像是慕尼黑車展火爆的關鍵。有媒體對此評論,如果沒有中國車企的加入,慕尼黑車展恐怕得‘歇菜’。
歐盟反補貼調查,對中國電動車影響有多大?據了解,出口歐洲的車企將成為調查的主要對象,例如MG、smart、小鵬汽車、領克等,其中最受影響的可能是MG,上半年MG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達4.5萬輛,預計全年銷量10萬輛,是歐洲市場增長最快的中國品牌,而包括smart、小鵬汽車等雖然均在歐洲市場有所布局,但整體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并不高,影響微乎其微。
簡單來說,歐盟對于來自中國的純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也并不會對中國車企的經營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目前中國車企對歐盟市場的依賴不高,但長期來看,該調查有可能對中國車企擴大歐洲市場份額產生不利影響,拖慢中國車企進軍歐洲市場的速度。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另一個影響在于,中國車企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出口戰略和出口方式。如果中國車企被征收反補貼稅,那就可能加速中國車企在歐洲本土建設產能的進度,畢竟中國車企無法放棄歐洲市場。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