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即通過技術性貿易壁壘來完成比通常的貿易制裁更為隱性和有效的限制措施,從而有效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
這種新型的貿易保護措施與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形成雙重打擊,對中國部分產品出口形成了極大的危害,輪胎首當其沖。
如此境況之下,中國輪胎企業出口路在何方?
統一對外積極行動
盡管經過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協會和部分企業的努力,許多相關企業的生產能力、生產環境、生產成本等已處于很透明的狀態,但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輪胎企業的反傾銷制裁并沒有停下腳步。
今年7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投票平局裁決中國輪胎對美造成實質性損害。當地時間8月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對中國乘用車及輕型卡車輪胎反傾銷與反補貼的“雙反”稅令,以及修改后的傾銷及補貼稅率。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最終稅率,除強制應訴企業賽輪公司和獲得全國稅率的企業沒有變化外,其他類型企業由于稅率修正,實際執行合并稅率都有所提高。
稅率修正情況分別是:佳通公司傾銷稅率由終裁時的29.97%被提高到30.74%,由此獲得分別稅率的企業加權平均稅率由終裁時的25.30%被提高至25.84%,退出本次調查的山東永盛公司反補貼保證金率由100.37%提高到116.33%。
在中國相繼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和第二經濟大國之后,由于競爭和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需要,美國相關部門針對中國相關企業的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并不會因此而放慢腳步,反而有可能會步步緊逼把中國相關產業與產品長期阻擋在美國的大門之外。
在與中國競爭和保護本國產業的過程中,歐盟國家雖然不一定采取與美國相同的方法和一致的步調,但在實施貿易保護措施方面也不會善罷甘休,其所制定的輪胎標簽法規即可見一斑。
面對標簽法規,企業也并不是要一味地反對或束手就擒,比較明智的思路與方法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中國也可研究制定中國的輪胎標簽法規,用適合中國路況與環境的相關限值與之抗衡,形成自己的話語權。
中國在強調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方案同時,也應當包括汽車及相關產品貿易在內的頂層設計。
只有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相關協會、相關企業以及相關的貿易與法律機構聯起手來,從自律到自覺、自發地行動起來,協調好相關各方的利益關系并統一對外,才能在未來持續的外戰中贏得勝機,也才能使中國的相關產業不僅光環于內,而且光耀全球。
“走出去”已顯出中國企業魄力
就在國外輪胎巨頭紛紛在中國市場加緊布局之際,我們看到的一個對等的現象是中方企業的對外擴張。
中國化工收購老牌巨頭倍耐力,青島雙星擬收購北歐輪胎企業,雙錢輪胎想通過合作方式在美國建廠……種種跡象已經顯示出中國企業的魄力。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