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輪胎行業的主導權依舊掌握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這些傳統汽車強國的企業手中。根據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今年早前的數據,全球輪胎銷售冠軍是米其林,其年銷售額約為280.2億歐元,緊隨其后的是日本的普利司通和美國的固特異,德國的大陸集團則位列第四。此外,中化投資的意大利倍耐力以及中策橡膠身全球輪胎銷售前十強。
不過,多家輪胎巨頭,尤其是位于歐洲的一些輪胎制造企業,最近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在德國,高昂的能源成本令制造業企業感到不安。德國IG BCE工會稱,德國工業用電成本遠高于美國和中國。
同時,歐美輪胎企業還承受著汽車市場銷量下滑的壓力。德國電視一臺報道,受寶馬、梅賽德斯等公司銷售業績不佳及電動汽車業務困境的影響,大陸集團計劃至2028年削減7150個工作崗位。米其林也宣布將關閉法國西部的兩家工廠,并早在去年就決定關閉兩家德國的重型卡車輪胎工廠。固特異集團則計劃停止德國富爾達和菲爾斯滕瓦爾德兩家工廠的生產。
在此背景下,作為全球最大輪胎生產國和消費國的中國對于歐洲輪胎企業而言不容有失。2023年,中國乘用車銷量超過3000萬輛,這意味著每年僅新車生產就需要約1.3億條輪胎,幾乎與歐洲和北美市場的總和相當。在售后市場方面,中國同樣潛力巨大,2023年輪胎消費量達到1.33億條,而歐洲和北美則分別為3.7億條和3.16億條。
為了應對市場變化,一些歐洲輪胎企業正在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年初,米其林宣布對其沈陽工廠進行產能調整,總投資超過3億元人民幣,逐步將卡客車輪胎產能轉向乘用車輪胎。此前,該公司已宣布擴大上海工廠的產能。大陸集團也在今年6月擴建了其位于合肥的輪胎工廠,計劃在2027年將年產能提升至1800萬條乘用車和貨車輪胎。
德國《汽車周刊》指出,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紛紛進軍德國等歐洲國家,中國輪胎制造商也在歐洲市場加速站穩腳跟。中策橡膠、賽輪輪胎、玲瓏輪胎等原本不為歐洲消費者熟知的中國品牌,正在逐步打響招牌,特別是在英國和德國。許多消費者認為,中國品牌的輪胎在性價比方面相較于歐洲產品具有顯著優勢。
其中,玲瓏輪胎已經在塞爾維亞設立工廠。今年9月13日,玲瓏塞爾維亞工廠正式量產,達產后可年產能1362萬條高性能子午線輪胎。此外,玲瓏輪胎計劃追加6.5億美元啟動歐洲玲瓏二期擴建項目,項目完成后,將新增年產各類高性能子午線輪胎110萬條,為海外市場產銷增長提供支持,也將進一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為了應對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歐洲企業正不斷研發新產品。德國《經濟周刊》報道,電動汽車的加速性能優于內燃機汽車,但啟動時磨損風險增加,且電動汽車重量更大。針對這些特點,歐洲企業正在開發具有省電、降噪、低阻力等性能的新輪胎。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