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汽車產銷量繼續下降,1-7月,汽車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3%和11%,不僅如此,汽車、摩托車出口量也呈現下降態勢,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關政府也正在研究保持穩定、如何刺激增長。例如重慶已經率先而動,對首批39戶企業發放2.9億元的穩崗返還資金,其中,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達1.4億元,其余的也多為汽車汽配制造企業。
在汽車后市場,這股寒流也刺激著每個人。雖然說有數據表明,中國汽車后市場規模已達1.3萬億,但是從業者反映的微觀數據卻表明,訂單少了,利潤率薄了,競爭更加激烈了。近期的幾個行業論壇上,談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轉型、模式升級,深耕市場、強化服務,應對市場的不景氣。結合中國汽車后市場的現狀,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以小微企業、碎片化經營為主的傳統后市場流通企業,在資本的涌入,各個電商平臺的沖擊下,是不是面臨著大面積倒閉危機?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汽車產業畸形發展,主機廠對市場的保護,直至今天原廠件生產工藝標準和產品供應都沒有真正放開,加上汽車品牌、車型太多,配件供應和維修環節缺乏規范流程和標準,信息不對稱。導致如今的汽車后市場,車型上千種,上百萬種配件供應,原廠件、品牌件、質量相當件、拆車件……魚龍混雜,決定配件流通的關鍵,在于維修企業,而不是車主。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中國的車主基本上99%都是小白,對于車輛出現的各種問題,都不懂得自己修理,都是4S店或維修企業的技師告訴你,什么時候做保養,建議換什么配件。車主基于對4S店或維修企業的信任,基本上認可他推薦給自己的各個品牌配件。
從這個角度出發,服務于終端維修企業做得好的配件供應企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更多訂單。那么,維修企業需要的是什么服務?在滿足相應品質和價格認可度的前提下,快速反應,精準服務。
無論是快修快保,還是事故車維修,維修企業要做的一定是效率,每個老板自己都有一本賬,店內每臺舉升機(說白了就是一個工位),每天產生的營業額是多少?每個維修技工的業務量是多少?他絕對不允許一輛待修車輛,因為配件送貨不及時,導致在店里存放過長的時間,耽誤了其他業務。
多數維修廠都是修“萬家車”的。上門來的什么車,就得提供相應的維保服務,也是因為效率問題,汽修廠老板還是習慣于找熟悉的供應商,一個電話,描述清楚品牌車型款式,對方就能準確的把相應的配件發過來,收貨時確認配件沒問題,即網絡付款或是由物流代收。這也就解釋了第一批汽配電商平臺,已經運作了五、六年,依然沒有改變消費習慣——讓這些維修廠到電商平臺上去購買配件產品。
另一個層面,車主也很難接受,做一個保養要耗費3小時以上的時間,或是一個小小的換件維修要兩三天時間。
目前,在汽車后市場里取得一定成功的新銳企業,分析其模式,依然是以“小、快、靈”為突破口的,例如康眾、三頭六臂、快準車服、途虎養車等等,這些有資本加持或是互聯網基因的企業,雖然是大平臺運作,但其運營方式仍為“小型門店,快速反應,精準服務”,這些配件流通企業和快修快保連鎖企業,通過調研某一城市某一區域幾十平方公里的維修企業、車主的結構,運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維修廠一個電話,保證15分鐘內將所需的保養配件送達,這樣做就為維修廠降低了庫存,快速占據了易損件市場。
但是,那些做全車件的大平臺供應,在短期內,還做不到針對“小B”(維修門店)的精準服務。他們仍然要通過這些小型流通企業,去深耕市場。
粗放式發展的時代結束了,垂直、深耕將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因此,后市場的從業者,把客戶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做好產品與服務,就一定能生存下去。汽車是消費品,只要開到一定里程就得保養,出了毛病就得修,需求永遠會有,只看你如何把握與理解。
我個人認為,至少在未來五年,“小、快、靈”仍將大行其道。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