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雨天濕滑的路面上輪胎抓地力會下降,但除了因摩擦系數下降而導致抓地力不足之外,在高速行駛中還會產生“水滑”現象,你的車會漂在水上。
雨天出行不僅會視野變差,而且車輛的制動性也會下降,高速行駛中也增加了失控的風險。由于這兩種原因,所以在雨天中極易發生兩種事故,一種是追尾另一種就是雨天高速行駛中車輛失控。有時候在沖過積水區的時候,會有一種在水上滑行的感覺,那可不是一種感覺,你的車是真真正正的“漂”了起來,雖然可能只是那一瞬間,但往往會讓人心有余悸,發生事故的可能也大大增加。
雨天制動距離變長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附著系數,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輪胎和路面之間的靜摩擦系數。這個系數越大,可利用的附著力就越大,輪胎抓地力也就越強。而這個附著系數的大小,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路面的種類、路面干燥狀況,還有輪胎的結構、胎面花紋等等都有關系。
一般來說,干燥的瀝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的附著力系數是最大的。而且在干燥路面上,隨著車速的增加,這個附著系數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當路面被雨水覆蓋,在濕滑路面上,車速越高附著力系數會急劇減小。而且速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水滑”現象,在這種狀態下,輪胎與地面行成一層水膜,從而失去了抓地力,陷入“水上漂”的危險境地。
水滑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圖1 水滑現象產生時輪胎與路面的接觸區域
A-水膜區;B-過渡區;C-直接接觸區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路面上的積水從輪胎的前端流入,然后從周圍以及橫向的花紋溝槽排除,在這個過程中水壓和輪胎變形均會有變化。而我們可以把接觸區域分成3個部分,分別為水膜區、過渡區和直接接觸區。
其中,在水膜區,由于水域輪胎碰撞會產生動態水壓使輪胎脫離路面;過渡區,水流大量流散但輪胎與路面間有薄水膜層,由于水的粘性會使得輪胎部分浮起;而在直接接觸區則沒有水膜,輪胎完全與路面接觸。在低速行駛時,輪胎與路面沒有水膜存在,接觸區以C區為主;但隨著行駛速度的提高,接觸區前部水層就會產生動態水壓,直接接觸區就會變小,隨著速度提高,輪胎會完全與路面分開。從而產生完全水滑現象,你也就修成了“水上漂”的駕駛絕技。
即使速度沒有達到完全水滑狀態,輪胎與地面間的摩擦系數也會降低,制動力、驅動力和轉向側向力統統下降,從而汽車也容易產生縱滑和側滑現象。
水滑現象臨界速度
一般來說,水滑臨界速度與水膜深度、胎壓、輪胎磨損程度等因素有關。其中水膜深度是印象輪胎發生水滑現象的重要因素,水膜越深輪胎發生水滑現象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就是胎壓,根據Honre經驗共公式,輪胎水滑臨界速度與其充氣壓力的1/2次方成正比,關系如圖,所以在雨天行駛的時候,一定要提前檢查胎壓,避免胎壓不足的情況產生。影響最小的是負荷。
在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有人可能會認為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越大,抓地力就越好。舉個例子,如果在雨天你給輪胎放氣,觸地面積增大,假設增大到一定程度會是什么樣?對,你的車就變成橡皮艇了。再加個推進器和浮力裝置,你就在水上開車吧。當然這是玩笑話,在雨天高速行駛時一定要避免胎壓不足的情況。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輪胎花紋的排水性也非常重要。目前,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輪胎制造公司都研制了抗水滑輪胎,比如德國大陸橡膠公司、美國固特異橡膠輪胎公司、發過米其林集團公司、日本普利司通公司等等。通過特殊的花紋形狀或者加大印痕區空隙面積等等手段來改善排水性,從而提高輪胎抗水滑性能。
結語:所以大家在雨天出行的時候,一定要降低車速。而且要視自己車輛的性能量力而行,如果有長時間在雨天行駛的情況,一定要提前檢查輪胎磨損程度以及胎壓,必要時要更換專業的抗水滑輪胎,在行駛過程中也要注意避讓積水區,不要覺得自己車輛性能出色而強行裝逼。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