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連續高溫不下,北京的最高溫度突破了35℃,不少車主吐槽“在外面曬完,還要進車里烤!”
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給車內降溫?來自日本的一種“扇車門5次可迅速降溫15℃”的降溫方法在網上“走紅”,也有不少網友說開車窗降溫快,有人說開空調更好。
近日,記者找了兩輛高溫曬過后的汽車進行實測,分別用開窗扇動車門、氣體快速降溫劑、空調外循環加內循環給車內降溫。實驗結果顯示,空調降溫效果最明顯,幅度達15℃;使用降溫劑可局部降溫6℃;而“網紅”扇車門降溫法不但操作較累,而且只能降3℃左右。
實驗地點:一室外停車場
實驗時間:6月22日15時許,室外溫度約30℃。
實驗樣品:兩輛普通汽車,分別為黑色和銀色。
實驗1:扇動車門5次車內溫度降3℃
實驗過程:在停車場選擇2輛日光暴曬后的汽車,先用電子溫度計檢測車內的溫度,記者坐進車內體驗溫度。
再根據網傳的“扇車門降溫法”,先打開副駕駛的車窗,再打開駕駛座的車門。用手拉動駕駛座的車門再關上,如此反復開關5次,再次坐進車內體驗溫度,并檢測溫度的變化。
實驗結果:實驗之前,黑色汽車和銀色汽車內的溫度分別是38℃和40℃,坐進車內時體感溫度較高,感覺比較悶熱。連續開關車門5次后,黑色車內的溫度下降了約1℃,車內體感溫度沒什么變化;銀色車內的溫度下降了3℃,車內體感溫度似乎有所降低,但并不明顯。
隨后,為了對比效果,記者打開了銀色車后方與駕駛座對角的車窗,并連續開關駕駛座車門5次。結果顯示,車內溫度沒有變化,仍為37℃。
實驗2:降溫劑噴坐椅 局部降溫6℃
實驗過程:實驗之前,先用電子溫度計檢測車內的溫度;再使用快速降溫劑,對著副駕駛的坐椅噴灑1分鐘左右,然后再次把電子溫度計放在坐椅上檢測溫度。
實驗結果:實驗之前,車內溫度35℃,坐進車內體感溫度較高。使用快速降溫劑后,車座區域的溫度下降到29℃,坐在副駕駛坐椅上明顯能感覺到冰涼。但是車內其他部位溫度基本沒有變化。
實驗3:空調降溫不到10分鐘降15℃
實驗過程:實驗之前,先檢測車廂內溫度。隨后,把4個車門及車窗全部打開,讓車內外空氣流通,等待3分鐘熱氣排出后再坐進去發動汽車,打開空調外循環。約3分鐘后,車廂內外溫度相近時,再關閉車窗,檢測車內溫度。最后,啟動空調內循環,將溫度調到最低檔位,再次檢測車內溫度。
■ 專家說法
“扇車門降溫法”易磨損車門軸
對于夏日車內快速降溫的方法,汽車業內專家王輝表示,三種方法中,空調外循環加內循環的方式是最快、最簡單的,而且對汽車本身不會造成其他傷害。
關于快速降溫劑的效果,王輝表示降溫劑一般是由干冰、酒精或者化學添加劑制成,可迅速揮發,但噴灑過程中,會對皮質車座或者汽車硬件造成傷害。
同時,這種降溫方法的效果不明顯,只能對局部降溫,車廂內其他部位的溫度沒什么變化。
此外,快速降溫劑上還標明可以用于“人體降溫”,對此他認為,這種方式更不可取,化學制劑的降溫劑直接噴灑在皮膚上也會造成傷害。
對于網上流行的“扇動車門降溫”的做法,王輝不贊同。他認為,扇動車門只是加速空氣流通,形成空氣對流,但對降溫沒有明顯的效果。“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無用功。”
王輝說,連續開關車門還存在一定的隱患。因為汽車車軸和家用門軸的原理類似,一般開關車門的次數越多、車軸的損壞程度越大。如果每次上車前都連續開關車門5到10次,那汽車門軸的壽命就會大大縮短。
“這也就是為什么一般私家車的駕駛座一側的門軸愛壞,而出租車的副駕駛門軸愛壞。”王輝說。
■ 建議
對于車內降溫方法,王輝提供了以下建議:
1.夏季車內溫度較高時,如果車內有天窗,最好把后部的上翹板先打開,可加速車內空氣流通。
2.車內溫度高又著急開門時,最好把天窗和4個車窗都打開,車內空氣可以立即對流,短時間內車內外溫度能達到一致,車發動后再打開空調內循環,可使車內迅速降溫。
3.車輛行駛中,如果車速低于40公里/小時,可采用開車窗降溫的方法。
4.車輛行駛中,車速高于40公里/小時,不建議開車窗降溫,因為發動機要同時克服車身與風速阻力,此時開車窗的能耗會大于開空調。因此,這時可以直接開空調降溫。
實驗結果:實驗之前車內溫度為37℃,外循環結束時,車廂內溫度降低了3℃,為34℃,坐進車內體感溫度與室外溫度接近。啟動內循環2分鐘左右后,車廂內溫度降低到22℃。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