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角輪胎”)是國內市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專業從事各種輪胎研發、制造和銷售的企業,公司近期在證監會網站發布了更新版招股書,擬發行不超過20000萬股,募資約52.93億元。對于該家公司,筆者在閱讀其招股書時發現,其財務和經營管理上仍有涉嫌虛增營業收入等3大問題未能很好解決,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或對企業IPO審核帶來負面影響。
營業收入之謎
我們知道,企業的營業收入會以兩種形式來變現,一種是產品銷售出去后,直接向客戶收取現金,以現金的方式流回企業,這一部分會反映在現金流量表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中,另外一種則是將產品賒銷出去,未收回的欠款以應收賬款或應收票據的形式形成應收款項部分,在后續的經營中逐步向客戶收回,因此企業的營業收入應該有相應的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的支撐,而三角股份的營業收入卻并非如此。
據招股書介紹,2014年三角輪胎的營業收入金額為91.65億元,該年度其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為67.11億元,而該項中實際上還包含了當年因預收賬款增加而流入的現金等其他金額,因此如果要核算營業收入現金流入情況,需要扣除預收賬款增加流入的現金部分。2014年預收賬款增加金額約為0.17億元,由此可知該年度其實現營業收入流入的現金實際上不會超過66.94億元,這也就意味著2014年三角輪胎應收款項部分至少應該有24.71億元的增加金額,而這一結果并不包含其銷項稅、出口退稅等實現的現金流入情況,如果再算上這部分因稅務而流入的現金部分,則其應收部分的新增金額應該遠遠超過這一金額才對,那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依據公司財務數據看,2014年應收票據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2.65億元,而應收賬款也同樣減少了0.62億元,這也就是說,在其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中其實還包含上一會計年度收回的應收票據金額和應收賬款金額共計3.27億元,那么其至少有27.98億元的營業收入即沒有以現金的方式流入公司賬戶,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部分,那這么多的營業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呢?
就現金流入與營業收入金額不匹配的情況,三角輪胎在招股書中表示,報告期內各年度,公司銷售商品的現金流入金額均低于當期營業收入金額,主要是因為公司銷售回款約30%為銀行承兌匯票,而公司又以背書形式將該等承兌匯票轉讓給原材料供應商用于購買原材料,因此沒有形成現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形。
我們知道,企業向供應商采購產品,同樣存在現金支付和賒購的情況,現金支付部分直接會反映在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中,而賒購部分就會形成應付票據或者應付賬款,這些應付部分款項企業后續會按約定完成支付。
2014年度三角輪胎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42.90億元,而該年度末的預付賬款較年初減少了0.98億元,則意味著有相應金額的材料采購在上一年度已經預先付款。應付票據當年新增加的金額為2.16億元,應付賬款則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0.36億元,由此可知三角輪胎在2014年中,通過現金支付和賒銷形成的應付款項共計采購商品約為45.68億元。
同時,三角輪胎在其招股書中表示,2014年向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總額為208189.63萬元,占當期總采購金額的比例為39.30%,由此可以推算出2014年其總采購金額約為52.97億元。相較“有據可查”的45.68億元采購金額,其中有7.29億元的采購金額即沒有以現金流支出,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應付款項。按照其招股書中解釋,應該是以銀行承兌匯票的方式進行了采購。然而奇怪的是,從上文來看,其應該有27.98億元的銀行承兌匯票進行采購才對,而從采購數據來看卻僅有7.29億元的采購缺口予以應對,這其中仍有20多億元的營業收入即沒有現金流入,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更沒有銀行承兌匯票方式的采購數據相對應,這實在是很奇怪。
同樣,2013年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經核算,2013年企業至少有大約25.90億元營業收入即沒有以現金方式流入企業,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應收款項。如果按照三角輪胎的說法,這25.90億元應該是以銀行承兌匯票背書的方式向原材料供應商進行了采購。然而采取上文2014年的分析方法核算后,可以發現有12.56億元的采購金額即沒有以現金方式流出企業,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應付款項,而即使這12.56億元采購全部是以銀行承兌匯票背書方式實現的,但依然有13億元以上的缺口無法解釋。
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如此巨額的營業收入就這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這顯然很不符合常理,而惟一合理的解釋是,該公司可能存在虛增營業收入的行為。營業收入的虛增,可以進一步實現虛增利潤、粉飾業績的效果,這也是很多IPO公司為上市而采取的眾多造假手段之一。
原材料及產品價格之疑
除了營業收入存在虛增外,筆者發現,在三角輪胎的其招股書中,不論是原材料價格還是其主營產品價格,均顯得十分異常。
三角輪胎在介紹其主要產品的平均價格變化情況時提供了其主要產品全鋼胎、半鋼胎、斜交胎的銷售均價,以2014年為例來看,這三種輪胎的均價分別為1019.05元/條、182.05元/條、3254.12元/條。同時,公司在介紹存貨詳情時,也提供了其存貨中產成品全鋼胎、半鋼胎、斜交胎等產品的均價,2014年這三種庫存產成品的均價分別為736.61元/條、128.40元/條、2260.72元/條。我們知道,存貨中產成品的價格應該反映的是其生產成本,也就是說以上價格是其成本價。
依據上面相應產品的平均售價和成本價,筆者核算出了該公司主要產品全鋼胎、半鋼胎、斜交胎的毛利率分別為27.72%、29.47%、30.53%。而據招股書介紹,2014年在該公司主要產品中,全鋼胎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5%,半鋼胎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30.65%,斜交胎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則為4.25%,照此來看,其綜合毛利率至少應該在27.72%以上才對,而實際上該公司招股書公布的毛利率卻只有23.17%,遠遠低于以上計算的結果,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實際上,出現這種計算結果,無非是三角輪胎招股書中給出的成本價偏低,或者銷售價偏高所致,顯然,如果企業虛降成本價,則必然會導致企業存貨減少,從而降低其資產價值,這與企業利益不符,因此筆者有理由懷疑三角輪胎虛增了其產品的銷售價格,而價格的虛高一方面會讓企業毛利率看起來更“養眼”,另一方面還會使得營業收入大大虛增。再結合上文來看,其現金流和應收部分款項無法支撐其營業收入,或許正是其通過價格手段虛增營業收入的結果。
除此之外,三角輪胎的原材料采購價格與其庫存原材料的平均單價竟然大相徑庭,也讓人很難理解。
三角輪胎在招股書中表示,輪胎生產成本構成中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占比最大,約占生產成本的50%左右。天然橡膠耐磨損,加工方便,對環境污染小,但是產量有限;合成橡膠可以替代天然橡膠的部分性能,但總體來看合成橡膠性能不如天然橡膠全面。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價格關聯性較強。既然天然橡膠優于合成橡膠,那么天然橡膠價格應該高于合成橡膠才對,另外,由于兩者價格關聯性較強,即使價格在波動中可能會出現合成橡膠價格略高于天然橡膠的情況,但差距應該不會太大才對,然而在三角輪胎招股書中其兩種橡膠的價格,卻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三角輪胎在招股書中介紹原材料采購情況時,提供了其采購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的價格,在其介紹庫存原材料時,又給出了其原材料天然橡膠與合成橡膠的平均單價,然而奇怪的是兩者數據竟然完全不同。
就天然橡膠來看,報告期內,各個會計年度每噸材料的庫存均價,竟然均比采購均價低1000多元.而合成橡膠則不同,除了2012年每噸材料庫存均價比采購均價低1000多元以外,2013年和2014年竟然都比采購均價每噸高出1000多元,同樣的原材料,同是均價竟然出現差距如此大的兩個價格,令人難以理解。而2014年庫存均價竟然比2013年的采購均價還高,要知道2014年的采購均價相較2013年還下降了1000多元,那這2014年的庫存均價是如何漲起來的呢?這顯然不合情理。另外,2014年合成橡膠的庫存均價竟然比天然橡膠庫存均價高出了3000多元,既然合成橡膠性能不如天然橡膠,價格又比天然橡膠高出如此多,那三角輪胎為什么不全部用天然橡膠,而要選擇合成橡膠呢?
勞務派遣員工之憂
從資料顯示看,在公司近三年的產能、產量不斷增加下(總產能由2012年的2038.10萬條增加到了2014年的2308.10萬條,產量由2012年的1728.82萬條增加到了2014年的2139.46萬條),三角輪胎及子公司工作人員總需求量近三年呈增加狀態,其中,正式員工人數由2012年的5115人下降到2014年的4921人,而勞務派遣員工數量卻由2012年的3076人上升到2014年的4308人。
對于勞務派遣員式數量的持續增加,公司在招股書解釋稱,輪胎行業企業用工需求大,勞動力流動性強。自2009年起,對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公司采用與勞務派遣公司簽署勞務派遣協議,由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員工的方式解決用工需求。對于勞務派遣員工待遇,我們都知道其相比企業正式員工而言,工資低、待遇差這是公開的秘密,而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國家于2014年出臺了《勞動派遣暫行規定》用于保護勞動派遣員工利益。《規定》要求,用工單位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使用被派遣勞動者。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用工單位在本規定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數量超過其用工總量10%的,應當制定調整用工方案,在2年內降至規定比例。
然而,就是在這個規定出臺的2014年,三角輪胎使用勞務派遣員工數量還是達到了4308人,接近正式員式數量。如果按照的《勞動派遣暫行規定》中“2年內降至規定比例”要求,則無疑會為三角輪胎帶來了巨大的困擾,2014年的4000多名勞務派遣員工在近兩年將有3000多人會被轉為正式員工,而這將會大大增加企業勞動力成本,與此同時,因基礎員工的大量增長,其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能否能繼續保留還是個大問題,畢竟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所要求的研發人員數量以及大專以上學歷員工的數量占比是條紅線。如果企業一旦失去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則意味著公司將失去巨額的稅收優惠,企業利潤增速將出現大幅下滑。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