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輪胎的生產要求高于其他汽車零部件,所以,當今世界上能制造汽車輪胎的國家并不多。
汽車輪胎問世的時候,僅僅是一個充足了氣的橡皮管,它是愛爾蘭獸醫鄧洛普發明的。鄧洛普在一個光光的橡皮管外面包裹上一層麻布,充氣后再把它嵌進一個木輪轂中。
最早的汽車輪胎上沒有任何條紋,所以沒有多少承受力和耐力。那時的汽車輪胎要經常修補和調換,比加油還要頻繁。1895年,米舍林兄弟開著汽車對這種充氣輪胎進行了長距離測試:在巴黎-波爾多-巴黎全程1122公里的途中,兄弟倆共遇到事故50次,更換輪胎22只。
后來,有人發明了帶有特殊的釘子的汽車輪胎,以延長輪胎的使用壽命。這種輪胎裹了一層“鐵甲”之后,重量大大增加,致使汽車馬達的馬力無法承擔汽車的自重。至于剎車時的制動力,那是根本無法承受的。于是,汽車輪胎重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但是,1923年問世的硫化技術給汽車輪胎開辟了新的前景,使得現在我們可以生產出需要的合成橡膠,做出各種各樣的汽車輪胎條紋。
迄今為止,制造符合各種不同用途和要求的汽車輪胎所用的橡膠配方,一直是各汽車輪胎制造廠的核心技術機密。汽車輪胎表面橫豎斜直、縱橫交叉的凹槽像條條“運河”,有排水的功能,能避免路面積水時輪胎打滑。
假如無此“排水系統”,遇到雨天或路面積水,輪胎與路面之間會形成一個“水楔子”。隨著行車速度的增加,這個“水楔子”也會越來越厚,從而造成極其危險的打滑現象。如果這時踩剎車,汽車就會打轉,危險也會隨時降臨。
為了防止出現打滑造成的失控現象,設計人員在輪胎表面設計了許多凹槽,而且方向、寬窄都不一樣。從理論上講,汽車輪胎凹槽越多,其排水性能越強,而汽車輪胎表面的凸面越大,其承受力和耐力也越大。
汽車工程師們向現代服裝設計師借鑒了不對稱的技術設計策略,使得汽車輪胎內外側的凹槽變為不對稱。新穎凹槽能把輪胎接觸到的水引向汽車內側,然后再斜著流至車后,因為設計人員設計的凹槽的分布不同,車胎外側凹槽少于內側,而外側的凸槽明顯多于內側。這種設計特別有利于汽車拐彎,使汽車的抗離心力加大,輪胎對路面的吸附力增強,使汽車顯得更穩。
當然,這種輪胎及其輪轂左右不能混用,否則其效用完全違背設計者的初衷。對于帶箭頭型凹槽的輪胎來說,其“定位性”更是不容置疑。這樣的帶有方向性的條紋,能加強汽車前進的推力。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