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入條件出臺很及時,表明這個行業沒有被邊緣化。”9月6日上午,長城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萬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準入條件座談會上說。這一天,座談會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到中午13點,依然有人在搶話筒。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組織召開的這次會議主旨是宣貫《輪胎翻新行業準入條件》和《廢輪胎綜合利用行業準入條件》,交流廢舊輪胎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情況。山西、江蘇、山東、四川等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交流了廢舊輪胎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設想。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和相關骨干企業就落實《準入條件》監管措施、細化配套制度、支持骨干企業發展及加強企業與地方工業主管部門聯系等進行了廣泛交流。
強勁的市場需求與環保的沖突
7月31日,工信部正式對外發布了《輪胎翻新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輪胎翻新》)及《廢輪胎綜合利用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廢輪胎綜合利用》)分別從生產經營規模、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對行業準入作了明確規定。工信部還將會同環保部陸續公告符合兩項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本是可再生能源的廢舊輪胎業面目被“妖魔化”。在大家看來,氣味刺鼻、黑煙滾滾、廢水橫流是這個行業的常態。造成這一狀態,主要是一些企業對廢舊輪胎不環保的處理方式。
在全國各地,為了一點利益,“小煉油”、“小再生橡膠”曾經“四處開花”,它們提取了廢舊輪胎中有商業價值的物質,卻把沒有經過環保處理的廢氣、固體廢物、廢水隨意排放,一個原本綠色的產業就這樣被抹黑成污染環境的“殺手”。
然而,一個糾結的事實是,我國只有少數區域能夠種植天然橡膠樹,這樣就造成中國的天然橡膠資源非常有限。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橡膠資源的需求量正變得更加迫切。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程源介紹,我國橡膠資源嚴重匱乏,每年我國橡膠制品工業所需70%以上的天然橡膠、40%以上的合成橡膠需要進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如果能夠提高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規模化和產業化,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廢舊輪胎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并能節約大量的橡膠資源。”程源說。
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事實上,我國的廢舊輪胎綜合利用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據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一位負責人介紹,在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方面,我國已初步形成舊輪胎翻新再制造、廢輪胎生產再生橡膠、橡膠粉和熱解四大業務板塊。
“但是廢舊輪胎的翻新率、回收率和利用率都處于較低水平。”這位負責人說。
2010年,工信部頒布的《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的數據表明,2009年,我國輪胎翻新產量僅為1300萬條,翻新率不足5%,而發達國家輪胎翻新比例在45%以上;再生橡膠產量約270萬噸,橡膠粉產量約20萬噸,我國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產業發展遠不能適應當前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的要求。
該指導意見指出,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四大方面:一是從事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的企業大都規模小、裝備落后、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特別是再生橡膠企業二次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行業管理相對薄弱,尚未建立起運轉規范的回收體系,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企業很難拿到生產所需的廢舊輪胎資源;三是產品技術、質量標準規范不完善,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市場開拓;四是普遍缺乏技術研發手段和力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從產業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推進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產業的調結構與優化升級勢在必行,再也不能被耽擱。
自2010年12月31日出臺《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指導意見》),直至一年半后出臺行業的兩個準入條件,其宗旨正是要推動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大力開展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發展橡膠工業循環經濟,既可緩解我國橡膠資源短缺局面,減少對進口橡膠資源的依賴,也是促進我國橡膠工業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另據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會長朱軍向記者透露,“2009年11月,協會受托開始起草這兩個行業準入條件的草案,花了近3年時間,共有15個之多的部委參與了文件的制定過程,足見國家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視。”
抬高門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及時雨
據查,工信部正式對外發布廢舊輪胎綜合利用行業準入條件的當天,輪胎及輪胎翻新類個股紛紛飄紅,江蘇三友收漲4.13%,黔輪胎A收漲3.63%,雙錢股份收漲3.23%,風神股份、賽輪股份等都有所上漲。
上漲原因,實際上就是受到這兩個至關重要的行業準入條件的影響。在準入條件中,生產企業的布局、經營規模、資源回收利用及能耗、工藝裝備、環境保護、產品質量和職業教育、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等方面都有具體要求。
有市場分析師表示,這些準入條件提高了入行門檻,它把行業中的“小煉油”、“小再生膠”攔在了門外。一方面,一些中小作坊被取締將使輪胎翻新行業得到整合;另一方面,輪胎翻新企業數量的減少將促進輪胎翻新行業整合及企業優化升級。
“這個行業的技術研發不是問題,小作坊低價競爭的問題才是這個行業環保難的難題所在。”
在座談會上,山西大同利達輪胎再生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永利說。
據說,山西大同有100多家在環保機制外運行的作坊式小企業,這些小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大打低價牌,嚴重沖擊了正常的市場價格。這個現象實際上在全國各地十分普遍。
“行業準入條件有利于下一步規范行業各方面,在當前各種生產成本飆升的時期,給了行業健康發展的動力。”孫永利說。
座談會上,政策解讀之后,企業家、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代表、相關行業協會代表紛紛發言交流了對本行業存在問題的看法以及建議。
青島軟控王斐認為,應積極推進翻新輪胎“3C”認證工作,加快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標準化和質量管理進程;孫永利則建議政府要加大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力度,用新技術換環保;河北的一位企業代表表示,要工商聯手,禁止廢輪胎流入“土法煉油”和“小再生橡膠”生產企業,嚴禁變相違規進口廢舊輪胎等等。
作為行業組織,朱軍表示,兩個準入條件均把相關行業協會納入“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行業監督和規范管理工作”條款,強調要求行業組織要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行業監督和規范管理工作。“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