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2日舉行的2010中國汽車市場趨勢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分別講述了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運行情況及我國新能源車的未來發展/問題和中國汽車市場2010年下半年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大家都有共同的語言:2010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一直保持增長,是比較樂觀的,下半年我們要保持謹慎的樂觀。
中汽協:中國新能源汽車規劃九十月出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透露,全面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正在制定過程中,預計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將會出臺。
董揚表示,發展節能與新能源車第一位的因素是節油,鑒于石油供應的瓶頸,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在這一領域,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新能源汽車方面,盡管中國的稀土、鋰、石墨等資源豐富,但是一些關鍵材料需要進口,而且這幾年價格上漲幅度很大,生產設備的進口也遇到阻礙。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此外,傳統汽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樣重要,應當盡快使用節油技術,降低能耗。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方面,不應當放棄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發展混合動力需要的配套設施較少,而燃料電池的技術難題最近也有所突破。實際上對于各種能夠替代石油的技術路線都應該支持,包括天然氣、甲醇、乙醇、二甲醚等。從政府的角度看,對技術發展路線應當保持中立。
近六成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過低
廣州日報報道,6月1日,國家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的財政補貼方案正式出爐,從即日起,國家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進行試點,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私人購買、登記注冊和使用的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純電動乘用車給予一次性補貼。補貼標準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確定,對滿足支持條件的新能源汽車,按3000元/千瓦時給予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5萬元,純電動乘用車每輛最高補貼6萬元。同時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對節能汽車進行補貼,每輛車補貼3000元,新政策出臺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嗎?上周,本報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的消費者認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5萬~6萬元的補貼過低。
在調查中,有接近六成的消費者(58.9%)表示,國家補貼額度過低,希望加大補貼力度;有超過七成的消費者(71.1%)表示,節能汽車每輛3000元的補貼過低,建議國家加大對節能汽車的補貼力度。
新政策能推動這些車型在中國的發展嗎?有82.2%的消費者表示,新政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有37.8%的消費者更是直接表示:這個推動作用將非常大。
目前限制消費者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新能源車價格太貴”、“新能源汽車技術不夠成熟,用起來不放心”、“充電站等配套設施不健全”位列三甲。
下半年汽車產銷將保持增長但要保持謹慎的樂觀
今年上半年,由于政策面的刺激力度減弱,加上庫存激增等因素,車市形成高開低走的局面。由于宏觀層面的不確定因素存在,下半年的走勢也因此更顯迷離。
首先,宏觀因素的不確定性傳導到車市,如樓市下跌的負面影響將繼續制約車市的提升。
其次,國家信貸政策收緊、庫存持續增加等都會給廠家和經銷商帶來資金和銷售等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廠家和經銷商要提前做好充好的準備,以應對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此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用車成本的增加、消費者的降價預期等都會對車市增長造成一定壓力。
但同時,利好因素仍然存在,國民經濟增速將依然處于高位,消費者購買力增強,這為汽車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的推出又將進一步刺激汽車市場。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二三級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將帶動汽車市場的增長。
總而言之,盡管購置稅政策縮水,但隨著節能車補貼等后續政策的出臺,汽車政策未有明顯收縮,同時宏觀經濟盡管存在不確定性,但有利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新華信對下半年車市持謹慎樂觀態度,預計全年銷量在1600-1700萬輛之間,同比增長在17%-24%之間。
在考慮購買節能車時,大部分消費者因節能汽車節能省油且后期使用成本較低而購買。同時,節能車補貼政策對消費者購買節能車影響較大,一半以上消費者會考慮購買符合補貼標準的節能車型。期間城府的扶持力度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我們希望新能源能大力發展的同時還是很希望政府能出臺更多的政策來扶持和鼓勵大家購買新能源車。下半年汽車增長將保持謹慎的樂觀,我們也會一直關注汽車業的發展。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