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由大轉強的隱憂及對策
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2009年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走出金融危機谷底,并購重組風潮漸起,產銷突破1300萬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然而,汽車大國光環背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尚存在亟須克服的短板。
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三大隱憂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而同期美國汽車銷量僅為1043萬輛,這意味著我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對于我國汽車產業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一些業內人士表示謹慎樂觀,認為肯定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隱憂。
———核心技術缺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品牌附加值低。近年來,我國汽車企業通過與跨國汽車公司合資合作,引進了資金、技術、管理和車型,但這種發展模式過于依靠國外,導致絕大多數國產轎車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在關鍵技術上缺少投入和精力,發展十分被動。
———產業集中度不夠,產能過剩存在隱憂。進入21世紀后,我國汽車產業呈現出井噴趨勢,引發各地發展汽車產業的熱潮,一些沒有汽車產業發展基礎的地方也提出大上或引進汽車業,甚至提出把汽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這導致當前大多數汽車企業規模不大,比較分散,產業集中度不夠,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政策拉動效果減弱,新能源汽車前行阻力大。有專家認為,中國車市繁華的背后,是不斷完善市場消費體系與各項刺激政策的落實: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為去年的車市添了一把火;汽車下鄉政策促使全國各大微型車企業的銷量同比增長都在七成以上。隨著優惠政策力度減弱,汽車市場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動的火爆現象有可能降溫。
發展轉型面臨黃金機遇期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當前金融危機余波未了,國際汽車市場走出陣痛還需要一段時間,這給我國汽車產業躍升創造了難得的外部條件,而國內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拉動,使得當前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轉型面臨黃金機遇期。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汽車產銷將持續處于增長期。2009年我國汽車銷量超過1300萬輛,同比增幅達到40%左右,而2010年我國汽車產銷量有望超過1500萬輛。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的預測認為,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分別達到6219.9萬輛、15170.6萬輛和27986.5萬輛??梢灶A計,今后20年我國汽車市場依然會保持較快增長:一方面,汽車更新換代的浪潮將逐步到來;另一方面,作為汽車生產的大國,國內潛在消費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逐步開拓也將為汽車產業不斷打開成長空間。
———汽車消費熱點和方式出現轉變。二三級市場燃起消費熱潮,是2009年我國汽車市場的一個突出亮點。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國家繼續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農村將成為汽車消費的熱點區域。
在汽車消費方式上,也正在朝著更加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尤其是國家出臺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更是使小排量汽車熱銷。節能、環保是當今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也符合我國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
———汽車產業處于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汽車產業萎靡的大形勢,既推動了汽車產業格局變化,也為我國汽車業開展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來看,以發展新能源車為契機步入了產業發展的新時代。對于新能源、新技術制高點的占領,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焦點,這為我國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提供了良機。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由大到強,尚有三方面亟待加強:
一是加大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研發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些業內專家表示,對于我國汽車業界的自主創新來說,未來一段時期內核心問題并不在于是否堅持自主創新思路,而是把自主創新用在哪里的問題。發展自主創新事業必須從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抓起,在突出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真正實現我國在汽車自主創新上的新高度和新突破。
二是將新能源汽車作為產業升級的一個突破口。新能源汽車發展在近兩年一直是汽車業界的熱點話題。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機遇,必須不遺余力地加以發展。但在發展中需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資源浪費。專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發展中還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如發展的方向不明確,電池和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等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很多投身于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承擔著一定的產業風險,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也亟待完善等,亟須政府相關部門解決。
三是做好產業布局,經營好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2009年年初,國家出臺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就提出要對國內130多家汽車廠家實行整合。并購重組、謀劃好產業布局將成為近幾年業界的重要任務,汽車行業應在政策的引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對接,借助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的有機結合推進重組。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