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近年來,貴州輪胎積極響應國家“雙碳”號召,致力于全產業鏈減碳脫碳,堅持走綠色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道路。
今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2023年度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經地方推薦、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程序,共有30個行業的80家企業入選。其中子午線輪胎行業——全鋼子午線輪胎板塊中只有兩家企業入選,貴州輪胎憑借全鋼子午線輪胎能效表現成功入選,為輪胎制造行業樹立了“綠色智造”的標桿。
綠色產品詮釋“綠色出行”新理念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鼓勵在短途運輸、城建物流以及礦場等特定場景開展新能源重型貨車推廣應用。2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開展重卡換電站建設組網與運營示范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7月,交通運輸部聯合財政部發布《交通運輸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的通知》,通知指出:2024年12月31日前對提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提前報廢并新購國六排放標準貨車或新能源貨車、僅新購符合條件的新能源貨車,分檔予以補貼。
政策的支持與引導,將會促進越來越多商用車企挺進新能源賽道,布局新能源重卡、新能源客運及公交車輛。值得重視的是,因為新能源車輛的特殊構造,其搭載的輪胎需要尤其強大的抓地力、牢固性和承載能力、以及較小的滾動阻力,這給輪胎制造商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貴州輪胎作為國內外知名輪胎產品制造企業,輪胎產品的性能與環保性對交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貴州輪胎將環保理念融入輪胎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采用先進的低滾動阻力材料、優化胎面花紋設計以及提升輪胎內部結構的輕量化技術,生產了全鋼子午線輪胎,該產品不僅保證了輪胎產品的卓越性能,還幫助卡車用戶顯著降低車輛使用油耗與碳排放。在2023年推出綠動系列產品,具有“高里程、高舒適、低生熱”等優越的性能,經過一年多的市場檢驗,獲得卡車用戶的認可和喜愛。貴州輪胎所生產的輪胎在為車主降低用車成本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貴州輪胎的綠色輪胎,正引領著輪胎行業向更加低碳、環保的未來邁進。
綠色工廠詮釋“綠色智造”新理念
除了在輪胎產品層面進行不斷創新,貴州輪胎還將“綠色制造”理念貫穿于生產全過程,積極打造“綠色工廠”。在工廠內,貴州輪胎實施精益生產管理,通過精準控制生產流程中的能耗與排放,實現生產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同時,貴州輪胎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投入上千萬元引進先進環保處理設施,確保廢水、廢氣、固廢等污染物達標排放甚至超低排放。此外,貴州輪胎十分重視輪胎生產綠色供應鏈的建設,致力于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構建綠色循環經濟體系,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先后榮獲“國家綠色工廠”、“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國家綠色設計產品”、“中國綠色產品認證證書”、貴州省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優秀行動優秀企業、“貴州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貴州省 2023 年積極購碳企業”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22 年度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輪胎)”。這些成果的取得,標志著貴州輪胎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在行業前列,“綠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貴州輪胎發展的鮮明底色。
創新驅動詮釋“綠色智造”新未來
綠色發展的道路離不開創新的驅動!貴州輪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與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深度合作,積極探索輪胎行業發展的綠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貴州輪胎不僅提升了產品的能效與環保性能,還為企業自身贏得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未來,貴州輪胎將堅持“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道路,繼續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聚焦“雙碳”目標,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高標準實施綠色發展規劃,高水平夯實智能制造;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奮力“三新”筑牢“四化”的征程上,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產品,不斷推動輪胎行業向更加綠色、智能、高效的方向邁進;不斷完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體系,繼續保持卓越的品質和科技創新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書寫更加輝煌的中國輪胎品牌新篇章。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