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是電商平臺爭奪市場份額、吸引消費者、打造品牌的一種常用手段。從最早的團購大戰,到后來的雙十一、雙十二、618等各種購物節,再到近年來的百億補貼、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電商平臺之間的價格戰從未停止過,甚至越來越激烈。
著名經濟學家曼昆在《經濟學原理》書中從經濟學的角度科學地證明了價格戰是消費者選擇的必然。價格戰本身是一種市場競爭手段,具有殺傷力強、短平快等諸多優點,被廣大廠商所看好和采用,尤其是在電商平臺更為普遍。
但是,價格戰真的是一場雙贏的游戲嗎?消費者真的能夠享受到低價帶來的實惠嗎?電商平臺真的能夠通過價格戰贏得長久的競爭優勢嗎?商家和供應商真的能夠在價格戰中保持利潤和品質嗎?實體店真的能夠在價格戰中振興和轉型嗎?行業生態能夠健康發展碼?
日前,中國潤滑油信息網(sinolub.com)、中國輪胎商務網(tirechina.net)聯合“善養汽車”進行了市場調研。今天,我們就從市場調查的角度,剖析這場價格戰的真相,揭示其帶來的雙重傷害。
機油市場亂象
“以前還有點利潤,現在啥都沒了,全都給平臺打工!”“辛苦賣出去一桶機油,平臺抽成、流量費,最后連個辛苦錢都賺不到”。“我們辛辛苦苦保證質量,結果假貨比我們還賣得好,這叫什么事兒”!“天天打價格戰,結果全行業都在賠錢,沒人得利!”“誰也別想著降價能贏,最后都是兩敗俱傷,全行業一起遭殃”。“說好的‘買貴雙倍賠’,結果申請賠償比登天還難!”“客戶投訴說我們貴,我們賠得心疼,但平臺賠起錢來各種刁難。市場亂得一塌糊涂,我們這種小經銷商根本活不下去”!“大品牌還能撐一撐,我們小店已經快撐不住了,再這樣下去真得關門大吉了”。在市場調研中,聽到了各種面對市場低迷和價格戰的吐槽聲音。
近年來,機油、輪胎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電商平臺的促銷大戰更是讓人目不暇接。盡管低價促銷看似為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但在這場價格戰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不良影響,最終受害的往往不僅是消費者,還有整個市場。
案例一:張先生的廉價機油之痛
張先生是一位普通車主,最近他在某知名電商平臺上看到一款機油打折促銷,原價299元的機油,現在僅售149元。他心想,這可是個大便宜,于是果斷下單。然而,幾個月后,張先生的車開始出現發動機異響,油耗也明顯增加。經過檢查,發現是機油質量不過關,導致發動機嚴重磨損,修理費用高達數千元。
點評:張先生的遭遇并非個例。價格戰導致一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采用劣質原材料或簡化生產工藝,產品質量大打折扣。低價機油無法提供應有的潤滑和保護效果,反而給消費者帶來了更高的維修成本。
案例二:李老板的假貨噩夢
李老板是一位機油經銷商,經營著一家小型汽修店。為了吸引更多客戶,他也在電商平臺上購進了一批低價機油。然而,沒過多久,客戶紛紛投訴,稱使用后車輛性能明顯下降。李老板這才發現,這批機油竟然是假的。由于無法挽回損失,李老板的店面經營陷入困境,不得不關門大吉。
點評:價格戰的另一大弊端是假貨泛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費者追求低價的心理,以次充好,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這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讓正規經銷商苦不堪言,市場秩序被嚴重擾亂。
案例三:馬總的品牌困境
馬總是某機油品牌的老總。為了應對價格戰,這些年,他不得不降低產品價格,進行大規模促銷。然而,促銷后,公司利潤大幅縮水,研發和創新投入不足,產品競爭力逐漸下降。更糟糕的是,市場上的假貨問題嚴重,在價格上對正品品牌嚴重沖擊。
點評:價格戰看似為消費者帶來了短期利益,但實際上對品牌和市場的長期發展是致命的。企業在價格戰中利潤微薄,無法進行足夠的研發投入,導致產品質量下降。而假貨問題則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形成惡性循環。
價格戰的背后
價格戰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來獲取營業額的增長的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竭澤而漁。如果企業長期搞低價銷售,那么利潤會減少,相應會減少在研發、技改、營銷、管理等領域的投入,致使發展后勁不足。而發展后勁不足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使得企業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淖。價格戰往往會讓人質疑產品的質量。有市場人士表示,一桶機油的價格能夠差出幾十甚至上百元,這樣的折扣力度是否意味著產品質量的下降?要知道,機油作為汽車發動機的重要潤滑劑,其質量直接關系到發動機的性能和壽命。如果為了追求低價而購買了劣質機油,最終可能得不償失。正如那句老話所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我們在享受低價的同時,也必須謹慎考慮機油的質量問題。
價格戰對行業生態的不良影響
1. 產品質量下降
價格戰迫使企業削減成本,犧牲產品質量。低價機油無法提供有效的潤滑和保護,導致發動機磨損加劇,甚至造成嚴重故障。消費者在短期內省了一點錢,但長遠來看,維修成本大幅增加。
2. 假貨泛濫
市場監管不足,假冒偽劣產品趁機混入市場。這些假貨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還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正規品牌的聲譽。
3. 市場惡性競爭
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采取無底線的價格競爭,最終導致市場惡性循環。利潤微薄的企業無法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停滯不前。
4. 經銷商生存困境
價格戰使得經銷商利潤空間被壓縮,許多小型經銷商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退出市場。這不僅減少了就業機會,還破壞了市場的多樣性和活力。
5. 消費者信任危機
頻繁的價格戰和假貨問題,讓消費者對市場失去信任。品牌忠誠度降低,市場需求下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市場的自我救贖
日前,中國潤滑油信息網發表的《機油價格大戰:真的有那么便宜嗎?》文章,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線調查“如果某品牌的機油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您會考慮購買嗎?”,多數用戶選擇“不會”購買;在“您認為電商平臺在價格戰中應該如何保障產品質量?”選項,多數用戶呼吁,“加強平臺監管” 、“提高產品入駐門檻”。
機油價格戰帶來的不良影響顯而易見,從張先生、李老板、馬總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價格戰對消費者和市場的雙重傷害。那么,行業的生態如何優化?市場將如何進行自我救贖呢?
1. 提升產品質量
企業應重視產品質量,加強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確保產品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具有競爭力。只有優質的產品,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市場的認可。
2. 強化市場監管
政府和行業協會應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市場秩序。同時,建立健全的質量認證體系和售后服務標準,保障消費者權益。
3. 推動行業自律
行業內部應推動企業自律,杜絕惡性競爭。通過行業聯盟和協會的力量,制定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引導企業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下功夫,而非一味拼價格。
4. 教育消費者
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和辨別能力。消費者應學會在購買時注重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而不是單純追求低價。
業界人士認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行業和企業必須共同努力,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強化市場監管、推動行業自律和教育消費者等措施,逐步消除價格戰的負面影響,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實惠和價值。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