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奧迪公司宣布,自2024年4月1日起,Johannes Roscheck(約翰內斯-羅切克)將出任奧迪中國總裁,接替現任奧迪中國總裁溫澤岳,統籌管理奧迪在中國市場相關業務。溫澤岳在北京任職期滿2年后,將回到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總部任職。
據官方通稿,Johannes Roscheck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在汽車行業擁有超過25年的金融和生產領域的經驗,目前Johannes Roscheck在英戈爾施塔特擔任奧迪企業控制與財務負責人。2017年到2022年,Johannes Roscheck作為奧迪巴西CEO負責奧迪在巴西的業務運營。此外,他曾擔任大眾集團在匈牙利、美國和德國的管理職位。
資料顯示,溫澤岳于2004年加入大眾汽車集團,曾在大眾商用車和奧迪的生產部門、以及大眾汽車集團的生產規劃及生產戰略部門擔任管理職務。2013年,溫澤岳出任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及董事,負責技術研發、產品管理及生產制造工作。在此期間,溫澤岳歷經一汽-大眾十座新工廠投入運營,其中包括位于佛山、天津、青島的奧迪新生產基地。2022年1月,溫澤岳接替安世豪,擔任奧迪中國總裁,至本次官宣換帥時在職時間兩年零三個月。
作為中國豪華車市場的資深玩家,近年來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動作已經成為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而即將履新的Johannes Roscheck無疑將在推進奧迪在華未來戰略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專注奧迪接下來加速轉型電動化的艱巨任務。
2023 年,奧迪在華銷量累計交付新車72.9萬輛,雖然同比增長13.5%遠超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但后兩者仍然領先奧迪,其中寶馬以82.5萬輛、同比增長4.2%的銷量成績排名第一,梅賽德斯-奔馳則以76.5萬輛、同比增長1.2%排名第二。另外,在電動化轉型上,奧迪也明顯落后于這兩大豪華品牌。
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 (Oliver Blume)曾公開承認,奧迪品牌的陣容“落后于競爭對手”,特別是在電動汽車方面,而奧迪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在被布魯姆點名批評后,奧迪集團緊急更換掌門人。2023年9月,奧迪宣布格諾特·多爾納(Gernot D?llner)接任杜思曼(Markus Duesmann)成為奧迪集團CEO。
電動汽車成了奧迪未來發展的重心,此前受大眾旗下軟件部門CARIAD影響而推遲發布的奧迪Q6 e-tron,將于今年下半年全球發布,這是奧迪首款基于大眾PPE電動平臺架構打造的純電車型。根據規劃,未來三年,奧迪將在全球推出20款車型,其中將為中國市場打造5款本土生產的高端電動車型,包括將在PPE工廠投產的奧迪A6 e-tron和奧迪Q6 e-tron系列車型。
在中國市場,奧迪還想借助本土汽車制造商的力量,跟上快節奏的轉型步伐。2023年7月,上汽集團宣布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雙方一致認為,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轉型,因此將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開啟合作新篇章,為實現雙贏提供保障。據透露,此次合作奧迪希望能夠獲得三電系統、下車體、智駕系統等相關技術,但外觀、內飾等造型設計得由奧迪自主把控。
目前,中國是奧迪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其在中國市場與競爭對手相比表現不佳。奧迪在中國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包括Q2L e-tron、A6L e-tron、Q4 e-tron、e-tron、Q5L e-tron等,但銷量表現并不出色。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Q4 e-tron累計銷售23350輛,Q5 e-tron為5207輛,e-tron為1969輛。
全新奧迪Q6 e-tron意味著奧迪電動化進入新階段,但這究竟能否成為奧迪打好電動化轉型這場“翻身仗”的開始,目前來看并不簡單,身處競爭慘烈的中國電動車市場,不管是拼產品力還是影響力,奧迪的地位都遠不如前,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回歸市場驅動,真正的競賽才剛開始,而奧迪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更為關鍵。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