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2022年12月27日 /美通社/ -- 近日,國際獨立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以下簡稱“TUV萊茵”)出席了“2022全球交通座椅技術創新峰會暨座椅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圍繞“汽車座椅舒適性”主題,TUV萊茵與多家知名車企一同探討科學、專業、先進的汽車座椅舒適性主客觀評價方法論,并分享了各自在相關領域的洞察、分析和案例。
舒適性是中國消費者在購買、駕駛、乘坐等汽車應用場景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座椅系統作為汽車工程設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作為汽車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裝置,汽車座椅的舒適性設計涉及操縱便利性、身體觸感、氣味嗅感、聲音聞感、外觀視感等維度,需要基于人機工程學原理平衡靜態舒適性與動態舒適性。
TUV萊茵大中華區產品服務運營中心總經理李允表示:“TUV萊茵是國內最早做舒適性認證的國際獨立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我們深知,汽車早已不是一種單純的運載工具,它是‘人、汽車和環境’的組合體,應用場景愈趨多元化、智能化、定制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的不斷拓展提升,消費者對產品舒適性有了更高的期待與要求。因此,我們希望發揮自身的技術、人才和資源優勢,助力品牌實現產品質量提升,促進產業生態圈協同高質量發展。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認證也是一項可靠指引。”
TUV萊茵大中華區產品服務運營中心總經理李允現場分享舒適性認證服務他還分享了兩種汽車座椅舒適性認證方案:AGR認證和TUV萊茵China-mark(中國標識)認證。
TUV萊茵是德國脊背健康協會(Aktion Gesunder RUcken e. V.,AGR)目前在中國的唯一合作伙伴,由其提出的AGR認證標準對汽車座椅的基本結構堅固性、彈性頭墊可調節性、腰部支撐幅度、靠背高度、彈性座墊指引標識清晰度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AGR擁有近30年歷史,是一家德國專研背部疼痛問題的非盈利性獨立研究機構,旨在審核并推薦對脊背健康有利的產品,更與德國背部治療培訓協會、健康背部論壇等數千個知名醫學協會合作,以獲取最新數據和科學知識。目前,全球多個優質品牌旗下產品已獲得AGR認證,如奔馳全系產品以及DS、大眾等品牌部分系列產品的汽車座椅。
China-mark認證是TUV萊茵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自愿性產品認證,適用于技術設備、工業及商業產品、消費品等多個領域,重點關注安全、質量、性能等直接反映產品質量和影響消費者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指標,旨在助力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競爭力。針對汽車座椅及座艙舒適性,TUV萊茵自主制定了性能標準2PfG CH0021:2021-06,通過對汽車座艙的綜合評估來量化汽車座椅的舒適性,包括座椅表面壓力分布、座椅人體工學尺寸、支撐耐久性、肌肉疲勞、用戶體驗、面料有害物質、座椅面料透氣性、VOCs排放和氣味等測試。吉利帝豪L等車型已獲得該項認證。
作為全球領先的技術服務商,TUV萊茵擁有豐富的舒適性檢測認證經驗,旨在幫助企業保障產品基本安全性的同時,促進產品質量升級迭代、改善用戶體驗,進而提升品牌的滿意度、忠誠度和知名度。為此,TUV萊茵依據產品特性,基于人體工學、消費者需求等維度,制定有針對性的測試指標與測試方案,從客觀指標、使用體驗兩大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包括客觀環境下人體使用產品過程中的生理感受與心理感受等。目前,TUV萊茵已推出針對嬰兒吊椅、安全座椅、兒童背包等兒童產品,辦公桌、辦公椅等辦公用品,轎車座椅等汽車產品,枕頭、床墊、家具等家庭用品,運動鞋、休閑鞋、服裝等服飾產品的舒適性認證服務。
關于德國萊茵TUV
守護安全150年:自1872年以來,德國萊茵TUV的使命是確保技術對于人類和環境的安全性。從蒸汽機到數字化,從地區蒸汽鍋爐監督協會開始,發展成為全球測試服務提供商。時至今日,德國萊茵TUV代表著安全與品質的保證,無論是商業還是生活領域,幾乎無處不在。
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員工超過4,000人,共有五大事業群:工業服務與信息安全、交通服務、產品服務、管理體系服務、培訓與咨詢服務。業務涉及能源行業、消費品行業、汽車行業、基本材料和投資產品、環保技術、貿易、建筑、航空、鐵路技術、IT行業、信息安全和數據保護、教育和醫療行業等。德國萊茵TUV向來以嚴謹高質量的測試認證服務著稱,從公正獨立的角度提供各項專業評估,為當地企業提供符合安全、質量以及環保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