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早上7點21分,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播出特別節目《青春的印記》,講述十堰三線建設的故事。相隔不到六個小時,中午12點03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30分》欄目再次播出該節目。
這檔讓央視在6小時內兩度播放的節目,主要是描述了山東青島的牟乃照老人返回十堰與老同學團聚,追憶了49年前響應國家號召,投身三線建設的山東學子,如何為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和十堰揮灑青春和汗水,又度過了怎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帶著 “三線建設”的使命 他們將青春奉獻山城
4月26日上午9點,武當山機場迎來了一批從各地奔赴十堰的老人,只為參加一場難得的同學聚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曾經帶著 “三線建設”的使命投身十堰建設。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實施“三線建設”,在中西部的三線后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重新提出二汽建設。二汽籌備組經過多省市勘察后,最終把廠址選定在符合“靠山、分散、進洞”條件的秦巴山溝小鎮十堰。
1970年,風華正茂的牟乃照畢業生于山東化工學院,為響應國家號召,展開“三線建設”,他們學院一共99人,被分配到十堰,在東風輪胎廠工作。
其中一位老人的畢業證書
此次久別重逢的20余位老人,便是十堰工業最早的建設者。恰逢五四運動100周年,老人們相約回到十堰,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走過熟悉的老廠房,看著手中的老照片,一幕幕記憶變得鮮活起來。
老人們年輕時的合影
“當年路不好走,運材料的車突然趴窩,我們工作服都顧不得換,就過去幫忙,前面用繩子拉,后面推,都是自愿去幫忙。”王月香老人回憶起建廠100天時的場景,感覺歷歷在目。
雖然已經離開十堰逾二十年,可那仍舊是讓老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重溫故地,老人現場賦詩一首:“熱灑青春獻東風,難忘韶華舊夢處,倘若青春又再來,不忘初心展宏圖。”
老人們站在老廠房前合影
感謝天南海北的建設者 成就十堰汽車城
新中國成立之初,十堰鎮仍是一幅偏遠落后的景象。數十萬操著各地方言的建設者們,向這個曾經寂靜的小山溝涌入,成為了建設二汽的骨干力量。
建廠的初期,二汽職工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辛。用干打壘、搭蘆席棚的方法建造廠房,夜晚掛著馬燈在蘆席棚內試裝汽車,成為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1969年,二汽大規模建設開始。同年,十堰市成立。自此,中國又一座現代汽車工業城市誕生。
1970年3月15日前,這些來自山東的學子,克服了重重困難,生產出首批軍用越野車配套輪胎。東風輪胎廠的第一個車間,也因此被命名為315車間。
同年,二汽人在艱苦環境磨礪下,打造出第一輛軍用越野車——EQ240,是我國生產的第一代軍車中的重要車型。
重新回看過去的成績,牟乃照老人表示“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參與三線建設,同大家一起建起了大型輪胎廠,把青春獻給這里,值了!”
如今,東風汽車享譽世界,十堰汽車城的美譽名滿天下!我們都應向這些奉獻青春、揮灑汗水的城市建設者致敬!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