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紡織業幾乎都在中國,但中國的紡織機械設備大多來自德國。過去10年,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紡織機械每年平均高達6億多歐元,是出口到世界第二大市場印度的4倍。中國是鞋類產品的最大出口國,歐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之后,中國56%的企業瀕臨虧損,而德國作為制鞋與制革設備的最大出口國家,在歐元貶值后出口大幅增加,形成世界工業機械制造一枝獨秀的突出表征。德國制造,是中國制造未來10年躲不過去的真正競爭對手和追趕學習的標桿。
“經久耐用”是德國制造的生命線
從廚房刀具到高級轎車,從生物醫療設備到大型重工精密工業制造設備、智能模具,精致生活與經久耐用的德國制造早己在世界市場畫上標簽型符號。德國制造的百年堅守與源源不斷的創新,為中國制造的成長提供一個非常有參照價值的追趕路徑。
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神速崛起,以及當前德國制造所面臨的居高不下的成本代價,德國人自己也開始緊張自己的全球制造地位。德國著名國際咨詢機構羅蘭·貝格全球CEO常博逸去年在法蘭克福一次私人商業聚會上談到: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創新優勝于傳統中國制造的關鍵年份,此后人們不再問中國企業是否在創新,而是開始轉向研究中國制造創新及“中國制造2025”對全球產生怎樣的巨大影響。中國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源于互聯網的推動。另一個事實則是,中國還有數萬家中小型企業正在進行轉型和創新重構,打造德國式的高、精、專、尖企業。
筆者主持的廣東電視臺《解碼百年企業》欄目,全面系統發現中國各行業的隱型冠軍。走進中國工匠型標桿企業現場,解碼一批二三十年與時俱進的中國制造本土企業的成長基因,發現中德兩國的傳統制造基因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家族企業,專注長期戰略,情感紐帶,代代相傳,家長制及非正式性,獨立性”,這些是德國經濟學家哈特穆爾·貝格霍夫(Hartmut Berghoff)教授研究德國制造成功之道的心得。
筆者曾經5次親赴德國科隆郊外的一家機械制造百年企業威能公司,這家創建于1874年的家族企業,與所有百年企業相似,辦公室樸素大方,樓梯走道扶手的不銹鋼管厚實、錚亮,閃著金屬感的光澤,車間紅黃銀3種色調井井有條。在德國其企業體能不算大,幾百人年收入在50億歐元以內,但它卻是全球該行業的領頭羊。
像威能公司這樣的百年企業,都經歷了上百年的知識產權與行業風霜洗禮見證。德國雖然在歐洲人口數量第一,但也不到1億人,中小德國企業起家時無全球推廣能力,只能把自己國家這幾千萬人消費者當衣食父母。德國人口數量基數少,知識底蘊強,消費維權法律意識更是以嚴酷著稱于世,夾縫中的德國中小企業便從制造開始,研究適應這樣的消費群,由此構建了他們以“經久耐用”為質量導向的“德國制造”工業信仰原則。這是擺在中國制造產業升級、企業轉型的一道坎,即中國制造企業如何制造出讓消費者信賴的優質產品。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