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正式建立,試驗區涵蓋玉樹、果洛等藏族自治州,總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里。年保玉則所在的果洛州,全州均位于試驗區內,與玉樹州共同組成三江源最核心的區域。
同年6月,由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攜手中國本土民間自然保護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起的“青海年保玉則生態保護項目”已在三江源東部的年保玉則地區啟動,經過首期三年的多方努力,該項目已取得豐碩成果,在三江源整體保護策略中成為最主要的民間保護新知識策源地和創造基地。
2014年7月,“青海年保玉則生態保護項目”實施三周年之際,在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組織和帶領下,一支積極投身環保事業的行動小組從西寧出發前往年保玉則,踏上了“深入•年保玉則”生態保護自駕活動的征程,自此也揭開了“生態新立方——青海年保玉則生態保護項目”第二期3年計劃的序幕。
“青海年保玉則生態保護項目” (以下簡稱“年保玉則項目”)首期三年主要圍繞“物種專項保護”、“青年實踐者科研基地建設”、“鄉村攝影培訓站”三個方向開展研究及社區保護活動。其中,針對年保玉則三個關鍵物種藏鹀、雪豹和水獺開展的針對性“物種專項保護”,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基本消除了此前面臨的偷獵、放牧干擾等嚴重威脅,同時,項目團隊已印制宣傳手冊2種5000冊在當地進行發放,提高了老百姓的保護意識,另有31位當地老百姓獲得政府部門頒發的巡護證,在直接保護、社區參與、公眾傳播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而“青年實踐者科研基地建設”目前已培養青年科學家或民間保護工作者4名,他們在草原生態研究、年保玉則自然保護問題和對策研究、鄉村之眼背后的故事觀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篇、整理傳統或現代生態文章4篇。此外,“鄉村攝影培訓站”目前已在年保玉則成功舉辦3期培訓,培訓次數達十余次,培養學員21名,已產出紀錄片共計16部。而每年1次共3次的草原電影節,使這些紀錄片和當地老百姓見面,在當地和外界均引起了巨大反響。其中部分優秀影片在城市展映中因其所傳達的“熱愛家園、保護文化和生態、保護動植物”的理念而廣受青睞。三年來項目所積累的這些資料、宣傳手冊和影視作品對于自然保護及公共傳播均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為便于今后工作定點開展的“年保玉則宣教中心”業已落成并付諸使用。7月8日,“深入•年保玉則”的行動小組成為了宣教中心迎接的第一批外來客人。在大家的共同見證下,主辦方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以及當地長期支持并參與“年保玉則項目”的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協會*(以下簡稱“年保玉則協會”)的代表們共同啟動了“生態新立方——青海年保玉則生態保護項目”(以下簡稱“年保玉則項目”)第二期3年計劃。“深入•年保玉則”的行動小組也向“年保玉則協會”贈送了所有團員共同募捐的善款及戶外用品,以便于當地項目團隊的工作人員野外保護實踐工作的開展。在交流會上,“年保玉則項目”的負責人何兵代表項目組對項目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基于第一階段三年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年保玉則項目”在年保玉則生態區已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的保護機制,這套機制對于實現整個區域長效保護的重要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在第二期的3年計劃里,“年保玉則項目”將在原有基礎上優化項目布局,鞏固并提高保護成效,開發新的保護行動,并通過以下三個方向優化和延伸:
1、研究院——民間科研基地建設:持續建設年保玉則科研實踐基地,開展科學調查和研究,創造新知識,培養人才,使其成為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民間科研基地。
2、實踐站——物種保護行動:通過支持保護行動、開展保護宣傳和環境教育,建立覆蓋全區的社區保護網絡,推動全民保護,使年保玉則關鍵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3、價值鏈——公共傳播:持續開展鄉村攝影培訓站并支持紀錄影像和繪本創作,并利用項目創造的各類新知識,開展論壇或沙龍、發布會、展覽展映等公共傳播活動,引發公眾的持續關注和參與。
環境保護仍然任重道遠,還需要我們持續性地、更為深入地前行。進入第二階段的“年保玉則項目”將結合目前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三江源整體保護態勢,不斷地優化和延展。而作為主辦方之一的普利司通,希望與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努力,在年保玉則生態區形成長效的、可持續的社區保護行動能力,達到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三者的良性循環。今后普利司通也將始終如一地推進該目標的前進,為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型社會、構筑完善生態系統、維護平衡生物鏈的和諧而不斷努力!
參考資料
關于年保玉則
年保玉則,位于于青、甘、川三地接壤,地處青海省久治縣西南部的年保玉則藏語意為圣潔的松耳石峰,又稱果洛山、年寶葉什則。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人類對經濟效益的無止盡追求,大面積森林資源遭破壞,對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了構建生態平衡,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2011年7月,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以圍繞“物種專項保護”、“青年實踐者科研基地建設”、“鄉村攝影培訓站”三個方向,持續開展起對年保玉則地區的生態科學研究與保護。
關于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中國本土的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在北京注冊,并在四川成都、青海西寧、云南昆明設有項目基地。山水團隊擁有20年以上從事自然保護科學研究和實踐的經驗,工作分為實踐站、研究院和價值鏈三個模塊,扎根于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三江源和西南山地(青海、云南、四川、甘肅、陜西),協助當地創新實踐基于社區的保護模式,同時山水堅持長期在野外開展以保護為導向的多學科研究、傳統知識發掘、以及生態監測,以此為依據評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的價值和面臨的威脅,在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向政府、社區和保護界推薦有效務實的保護措施和成效評估方法,為政策和法律的制訂提供依據。山水也希望成為自然與城市公眾之間的橋梁,讓公眾知曉、認可并回饋自然的價值,共同支持當地社區成為有力量的自然家園守護者,并從保護中受益。
關于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協會
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協會成立于2007年12月,是在果洛州久治縣民政局注冊的民間環保組織。協會致力于保護年保玉則地區的濕地、草原、森林等重要生態系統和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協會有會員60余人,主要是來自年保玉則周邊各縣的牧民、公務員、僧人、教師和學生。自成立以來,協會帶領農牧民開展野生動物、植物、雪山和冰川的監測和保護,面向當地學生和普通老百姓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并以影像、圖片和文字的方式系統記錄年保玉則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變遷。協會還在不斷前行,希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更好地結合,共同服務于生態保護,實現年保玉則的可持續保護。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