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其兩會提案中表示,隨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以報廢汽車輪胎為代表的廢舊橡膠綜合利用,已成為再生橡膠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適度放寬廢舊輪胎進口限制,利用國外供給來源,積極促使正規企業能夠低價獲得與生產能力相匹配的廢舊輪胎原料,正常穩定運營。
提案詳見:賈康:90%以上廢舊輪胎為民間收購
而中橡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秘書長曹慶鑫表示,該項提案回避了我國現有廢舊輪胎產生量不斷增長的現狀,不符合我國國情。
無獨有偶,在2010和2011年“兩會”上連續提案,建議把舊輪胎列入禁止進口目錄的三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丁玉華強調:“從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企業,廢舊輪胎的來源應立足國內。”并指出:2010年底頒布的《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建設和規范廢舊輪胎回收體系”,“嚴禁變相違規進口廢舊輪胎”。
一位經濟學家、兩位行業專家,從不同角度呼吁的“權威”觀點,針鋒相對。誰的觀點更貼近事實,誰的觀點更契合市場需要?
其實,仔細品讀三者的提議,看似相悖的意見背后,或許闡述的是一個事實。
賈康觀點是建立在我國天然橡膠對外依存度高,國內橡膠產量增長緩慢,確保橡膠行業保持快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
同時他的發言還暴露出行業內存在的一個潛藏問題:
以廢舊輪胎為原材料的正規橡膠生產企業,存在原材料的供給不足,收購成本偏高。換言之,如同賈康在發言中提到的“中國廢舊輪胎經正規渠道回收部分不足50%,90%以上廢舊輪胎來自民間個體收購”。正規渠道收集的廢舊輪胎能形成有效的回流再生,而個體收購則極有可能滋生了廢舊輪胎的黑色產業鏈。
曹慶鑫的觀點認為國內汽車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即便當前不能滿足橡膠市場的消費需求,但從長遠看應當是呈現一個供大于求的局面。
但這里筆者要提出一點質疑,是不是所有的廢舊輪胎產量都能有效的轉化成橡膠市場再生利用的原材料?國內廢舊輪胎產量的增長會不會催生出更多“小作坊”、“黑窩點”。
丁玉華則呼吁廢舊輪胎應當以消化國內產量為主,建設規范的廢舊輪胎回收體系。
筆者不禁要問:“呼吁建設規范的廢舊輪胎回收體系,是否可以理解成意識到當前體系存在諸多問題。
以上贅述只是想表達:進口政策是否放開的關鍵,是看廢舊輪胎資源能否滿足橡膠行業正常再生發展的需求。在市場監管不到位,尚未形成規范的回收體系前。廢舊輪胎的進口量和自身產量很難形成比例關系。只有肅清市場,摸清廢舊輪胎回收真實的供需狀態。在國內產量穩步增長的背景下,即便是放開進口也顯得不那么可怕,要充分相信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法則。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