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消息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其兩會提案中表示,隨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以報廢汽車輪胎為代表的廢舊橡膠綜合利用,已成為再生橡膠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據統計,2012年我國產生廢舊輪胎2.8億條,總重量1018萬噸,數量居世界第一。但經正規渠道回收部分不足50%,90%以上廢舊輪胎來自民間個體收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消費國,消費規模已連續12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均超過1800萬輛,超過日美之和,生產所需輪胎的橡膠消耗量,達到1086萬噸,占全球38.8%。同時,我國又是橡膠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每年75%以上的天然橡膠和40%以上的合成橡膠依賴進口,橡膠資源總體對外依存度超過70%,較石油、鐵礦石更甚,遠超國家戰略資源安全警戒線。但天然橡膠國內產量難以明顯提升,因為膠樹對環境氣候和區域選擇性強,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空間有限。
他表示,隨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以報廢汽車輪胎為代表的廢舊橡膠綜合利用,已成為再生橡膠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他建議,應該適度放寬廢舊輪胎進口限制,完善相關法規,研究試行給予高資質環保型廢用輪胎加工處理和橡膠再生企業收購廢舊輪胎的政策引導與貼補機制。
關于促進廢舊輪胎加工和橡膠再生工業健康發展的提案
賈 康
(建議承辦部門:環保部 信息產業部 商務部 財政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消費國,消費規模已連續12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國汽車產量和銷量均超過1800萬輛,超過日美之和,生產所需輪胎的橡膠消耗量,達到1086萬噸,占全球38.8%。同時,我國又是橡膠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每年75%以上的天然橡膠和40%以上的合成橡膠依賴進口,橡膠資源總體對外依存度超過70%,較石油、鐵礦石更甚,遠超國家戰略資源安全警戒線。但天然橡膠國內產量難以明顯提升,因為膠樹對環境氣候和區域選擇性強,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空間有限。而合成橡膠主要材料是石油,每8噸原油只能生產1噸合成橡膠,也無占比提升空間。在資源十分有限的背景條件下,再生橡膠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膠源,每3噸左右的再生橡膠可以替代1噸天然橡膠。因此,大力發展再生橡膠工業對于緩解國內消費需求增長帶來的資源短缺及緊張局面有重要意義,市場潛力巨大。
隨我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以報廢汽車輪胎為代表的廢舊橡膠綜合利用,已成為再生橡膠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據統計,2012年我國產生廢舊輪胎2.8億條,總重量1018萬噸,數量居世界第一。但經正規渠道回收部分不足50%,90%以上廢舊輪胎來自民間個體收購。當前,這一產業領域的發展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雖然國家出臺了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可使企業享受部分稅收抵免返還,但規范化經營企業嚴格遵守國家稅收政策情況下,成本仍高于偷逃稅款的大量個體商販,無法與其進行收購市場競爭。二是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的大企業安裝高效環保裝備,成本中包括了隱形環境成本,收購廢舊輪胎時價格也無法與裝備成本低因而出價可以較高的小企業競爭。因此,大量消費終端輪胎收不進規范化經營企業和裝備好技術水平高的企業,主要是由個體商販收購后轉賣流向簡易加工作坊(其后大都流向膠粉加工、土法煉油等簡易加工企業的廢舊輪胎,加工生產中又對環境產生了較嚴重的二次污染),而嚴格按照國家環境要求生產的企業很難獲得生產所需的廢舊輪胎資源。
為促進廢舊輪胎加工和橡膠再生工業健康發展,緩解我國資源利用瓶頸和緊張局面并加強環境保護,特此建議:
1.適度放寬廢舊輪胎進口限制。利用國外供給來源,積極促使正規企業能夠低價獲得與生產能力相匹配的廢舊輪胎原料,正常穩定運營。環保部已有核定進口廢五金電器、廢電線電纜和廢電機定點加工利用企業的制度并定期公布名單,建議在進口廢舊物資種類中加入廢舊輪胎,參照已有申請審核機制,執行廢舊輪胎進口資質及數量限制的管理程序。
2.制定和完善再生橡膠產品技術、質量標準規范。針對再生橡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建議由國家有關管理部門與相關行業協會牽頭,制定和完善再生輪胎加工利用技術質量標準,對環境污染控制、回收利用率、性能指標等形成明確的規范和要求,以利于以行業標準的執行遏制和減少二次污染、消除安全隱患等問題。
3.研究試行給予高資質環保型廢用輪胎加工處理和橡膠再生企業收購廢舊輪胎的政策引導與貼補機制,鼓勵和扶持這些企業更積極地以相對高的出價參加收購市場競爭,“吃進”廢舊輪胎,產生全社會環保方面的綜合績效。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