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 C)的調查頻頻指向了中國企業。8月14日,東洋橡膠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東洋橡膠)及其美國子公司向IT C提起訴訟,指控包括6家中國企業在內的輪胎制造商、進口商及銷售商在美國進口或銷售輪胎時侵犯了該公司的專利。
早在2009年,IT C就曾提議通過三年征稅對中國輪胎業“動刀”。連續10年成為全球輪胎產量第一的中國,其輪胎企業在海外出口中卻屢屢碰壁,中國輪胎企業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東洋橡膠指控 中國輪胎遭殃
據IT C發布的公告稱,在東洋橡膠的指控中,要求IT C對包括6家中國輪胎企業在內的22家輪胎廠商進行“337調查”,理由是這22家企業“涉嫌侵犯其胎面及胎壁設計專利”。
據悉,涉及的6家中國輪胎制造商分別是:雙星東風輪胎公司、廣州市華南橡膠輪胎公司、山東玲瓏輪胎公司、山東永泰化工集團、華南輪胎橡膠公司以及濰坊順福昌橡塑有限公司。其中,山東玲瓏輪胎和雙星輪胎在中國輪胎企業中排名第二、第四位,前者更是連續幾年位列中國輪胎出口第一位。
被指控的還包括一家泰國輪胎制造商、14家總部設在美國的輪胎分銷商以及一家總部設在中國的分銷商,所涉及的輪胎產品包括11種品牌與型號。
東洋輪胎在訴訟書中表示,東洋輪胎要求IT C針對違規企業發布排除令,禁止侵犯其專利的輪胎進入美國市場,并禁止銷售已進入美國市場的違規輪胎產品。如東洋輪胎的要求一旦獲批,IT C簽發“排除令”指示美國海關禁止進口相關產品,將打擊中國的輪胎業、橡膠行業。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出口的4.1億條新輪胎中,輸往美國的出口量達到6876萬條,達到16.6%的份額。
出口量與出口質量間的差距
這并非是中國輪胎業第一次“躺著中槍”了。近年來,輪胎企業在海外出口中屢屢受挫。“中國輪胎業屢屢被各國政府調查,很大程度上與其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有關,所謂‘樹大招風’。”汽車行業分析師孫世清對此表示。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起,中國輪胎產量已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到了全球總量1/3的份額。事實上,截止到去年,中國各大規模的輪胎企業超過500家,且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行業集中程度較低。目前中國的輪胎產量42%銷往了海外,以機動小客車用和自行車用的充氣橡膠輪胎為主。
此外,中美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不平衡,也影響到了輪胎業出口的國際環境。
另一方面則是眾多輪胎企業的出口產品品質難達進口國尤其是歐美國家標準,這也使其成為多輪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有分析人士稱,歐盟的輪胎“標簽法”開始實施,對進口輪胎各項性能進行更嚴格要求。而中國的轎車輪胎有三成達不到歐盟第一階段滾動阻力的最低要求,七成達不到其第二階段最低要求。
對于此次訴訟,1個月后IT C將就此案做出是否立案的公告。目前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已經將中國企業被指控的消息發文通報給相關的幾家輪胎企業,并計劃在9月初與商務部等相關部門一起,召集上述6家輪胎企業開會,通報案件進展情況。
背景
中國輪胎出口今年頻頻“中槍”
美國:2009年,ITC曾提議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特別稅。當年9月11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為期三年:第一年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加征35%關稅,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此舉令中國輪胎業對美出口大受重創。
阿根廷:政府表示將參照美國做法,對中國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并于2011年始實施對旅游用車輪胎征收23%的反傾銷稅等。
巴西:2012年巴西也對中國輪胎展開了反傾銷調查,主要針對13英寸和14英寸的國產小客車輪胎。
哥倫比亞:2012年6月22日,哥倫比亞貿易、工業及旅游部公告稱,對進口自中國的子午線卡車及公共汽車輪胎展開反傾銷調查。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