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欲躋身世界前10強
秋濤路上,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大門口,那塊沉淀著歷史的朝陽輪胎廣告牌赫然入目。這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工廠,每塊磚頭里嵌刻著深深淺淺的記憶。
廠區不大,有點像迷宮,除了留出2車道讓汽車通行,空余的地方都造起了廠房。一家年銷售310億元的輪胎企業,仍然恨不得每塊土地都能“榨”出盈利點來。
上半年銷售額146億,中策橡膠要沖全球十強
“今年我們要擠進全球十強,5年內,我們要擠進世界前五位!”2000年正式掌舵中策橡膠的沈金榮,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美國對華輪胎特保案,講這句話時擲地有聲。
半夜1點多,中策橡膠董事長沈金榮批完當天最后一個文件。早上8點,他又出現在辦公室,照例忙得腳不沾地。從中午等到了下午3點多,記者終于“逮”到他進行采訪。
“我們工廠100%開足馬力,產銷率還在105%左右,就是生產100個輪胎,市場需求105個。通俗點講就是供不應求。”沈金榮說,公司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46億元,同比增長7.09%。為適應擴大產能的需要,中策的2個新廠已經開工,今年年底前,中策將完成全部搬遷。秋濤路廠區實在容納不下了,否則這塊風水寶地,還真有點舍不得。
窗戶外,陽光刺眼,沈金榮自言自語:“等工廠全部搬過去,工人們就不用忍受這酷暑了。”
建新的工廠,沈金榮特別舍得花錢:“我要讓我的員工能夠穿著白大褂在車間工作。”
老廠區空余土地都蓋了廠房,因此就算鼓風機呼呼吹,車間還是不通風,悶熱難耐。
“新工廠車間里,有恒溫控制系統,我們引進的都是全球一流的生產線。”沈金榮說,雖然大經濟不景氣,一些卡車生產企業減產甚至停產,私家車銷售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經過這幾年的轉型升級,朝陽輪胎已經從單靠卡車輪胎市場,轉移到以私家車市場為主,同時,出口和內銷并重。
輪胎企業是用電大戶,輪胎制造工藝流程中,煉膠環節是最耗電的,在新工廠,中策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熱量收集起來用來發電,然后再供給車間使用,產生的蒸汽再用來做動能。
“我們輪胎的平均耗能只有行業的一半。”沈金榮說,能源成本占整個輪胎成本大約30%左右,節下來的能源就是利潤,現在行業利潤只有3%,這也正是為什么輪胎越做越薄的原因;而我們做高端產品有5%左右,節約下來的能源也是利潤,因此投入雖然大,但回報也很大。
當記者問起為何整個行業不景氣,中策的產品卻供不應求,沈金榮告訴記者:用最好的技術、最新的設備、最好的材料、最低的能耗,做最適合當年市場的產品。
如今,沈金榮忙得停歇不下來——江蘇的生產基地已經動工,海外800畝基地馬上就要審批下來。“哪種輪胎遭遇反傾銷,我們泰國工廠就生產什么。”他淡淡地說。
高大姐的選擇:收入穩定條件好,小孩進幼兒園不用操心
離秋濤路廠區車程約一個小時的下沙,中策橡膠的2個新廠已經開工,今年年底前,中策橡膠將完成搬遷。由于中策橡膠良好的企業聲譽和員工福利,悄悄地,2000多名原本務農或從事服務業的小伙、姑娘,經過中策嚴格地篩選,成為了產業工人。
高大姐是江蘇人,今年三十出頭的她,過完年后來到杭州開始了她的打工路。
開始的一個月,她在下沙的一個小塑料廠工作,每天工作10個多小時。塑料廠的氣味很濃,干了一個月,高大姐的身體有些吃不消,她聽別人說下沙有個新開的輪胎廠待遇不錯,于是抱著試一下的心態來到了中策橡膠下沙新廠面試。經過三個星期的崗位培訓,高大姐成功通過了上崗考試,成為了裁段(把新制成的輪胎片裁成需要的條狀)崗位的員工。
4個月的工作干下來,高大姐很開心:“這邊條件好,還有空調可以吹。和之前的工作比起來差別太大了。”高大姐說,之前在塑料廠每天干得累得慌,但一個月下來工資只有2700元不到,現在她的工資快到3500元了,“我的工資比老公的還高,這邊現在還在招人,我還打算讓老公也來這邊考考試,看看能不能留下來工作。”高大姐笑著說。
問她今后有什么打算,高大姐表示,考慮會一直干下去,因為環境和待遇都不錯:“這邊還有個員工幼兒園,也比較方便,我孩子3歲了,打算明年穩定下來就把他接過來。”
像高大姐這樣的新員工,在中策橡膠的下沙新廠今年不少。下沙新廠綜合管理辦公室的慕主任做了個粗略統計。他說,在今年上半年新廠區新招2000多名員工,女員工的比例增加不少,大概占了35%左右,平均年齡在25~30歲,高大姐算是“大齡”了。
從來沒帶過女徒弟的許文濤,上半年一下帶了4個
今年上半年,許文濤帶了4個女徒弟,這是他之前想都想不到的。
他告訴記者,以前帶的徒弟很少有女的,因為這個工作要靠體力,以前干這行幾乎清一色“和尚頭”。現在,由于機械化生產,對知識、技術的要求更高,對性別的要求不那么明顯了。加上企業勢頭良好,不斷擴招,車間里的女同胞漸漸多了起來。
公司的員工多起來,身邊女徒弟的面孔多起來,今年26歲的許文濤就是這樣看著公司一天天變化,一步步發展的。
從2005年進廠月工資不到1600元,許文濤現在每個月的工資已經漲到了4500元。單身的許文濤笑說:“工廠發展好,今年4月份又漲了一次工資,每天吃的也不用花錢,我已經準備在杭州買房了。”
對于這些長期蹲點在生產一線、整天埋頭和機器打交道的工人來說,他們對宏觀經濟環境說不出什么道道,對經營數據也一知半解,但對企業的小環境卻十分敏感。工資加了,活兒忙了,身邊的新同事多起來了,起碼說明企業生產經營紅紅火火。
許文濤告訴記者,他上半年一共帶了10個左右的新員工,自己所在的組這半年來每個月都會2到3次派發新員工來見習,每次班組都要接納4個左右的新員工。“帶的徒弟比以前在總廠(秋濤路廠區)多了不少,以往一個月差不多就帶1個,半年最多帶5個新徒弟。”同時,他還表示,現在機器對人的知識要求高了,徒弟的整體質量明顯上去了,“現在我帶的新徒弟都是大專畢業的,很年輕,都是22歲左右。以前是半手工,對文化水平沒有這么高的要求。”
由于擴大了招工,尤其是在女性比例上的招工,工廠還特地為女員工找了一些適合的崗位。“之前廠里男性員工占了大多數,好多的光棍呢,廠子發展起來就不得不為員工的個人問題多考慮一些呢。”慕主任幽默地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句大實話。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