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輪胎商業“的記者BruceDavis2012年5月21日在華盛頓報道,一家美國無黨派研究機構公開了其對2009年起實施的針對中國進口轎車和輕卡輪胎的特保案的研究報告,指出加收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的輪胎購買成本增加高達每年10億美元。
該報告題為《美國輪胎關稅:花費代價高昂去保護少得可憐的工作崗位》,作者是PeterG.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的GaryClydeHufbauer和SeanLowry。他們的結論主要基于2009年9月前后的轎車和輕卡輪胎進口的平均價值差異分析。
作者們指出盡管加收關稅可能使原來計劃要取消的約1200個輪胎工業的崗位得以保留在美國——奧巴馬總統在其2011國情咨文中聲稱的巨大成就——但如果按消費者增加的支出計算,其代價是每個崗位至少90萬美元。
當然,在3年前要求加征輪胎關稅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強烈反對這份報告,并指出作者的如下錯誤:
沒有正確看待關稅對美國輪胎工業的影響帶給整體經濟的正面作用;
沒有全面考慮原材料價格上漲對輪胎價格的影響;
沒有考慮消費者對更大規格、更高價值輪胎的興趣轉移;
沒有計算自2010年以來輪胎行業宣布的成百上千萬美元的投資;
沒有考慮每個保留或新產生的制造行業崗位所帶來的“次生”工作崗位。
Hufbauer和Lowry使用了可獲得的政府數據來計算公布的從中國進口和其他國家進口輪胎的海關統計貨值變化,從而得出其成本估算。當然,作者們也采用全部進口數字來計算成本差別,不只是那些低價國家的進口,即使他們的結論是該措施的真正“大贏家”主要是“哪些把低端輪胎銷售到美國的,位于亞洲或墨西哥的外國進口商”。
他們也嘗試定量計算美國產輪胎的成本上漲,采用了2009年以前和之后的輪胎行業的制造商價格指數。他們指出在加征關稅后,美國產輪胎的價值增加了5.9億美元/年,其中一半是由于加征了關稅的結果,一半是由于其他原因如原材料價格上漲。
把作者們的結論與當年美國全部乘用和輕卡胎發貨數量2.291億條相比,2010年美國輪胎替換市場的銷售價格上漲了約4.8美元/條。
作者們還沒有計算從2009年9月以來美國政府額外征收的8.5億美元或更多的關稅,但他們確實指出了強加給美國消費者的額外費用導致消費者必需在輪胎上支付更高價格,最終導致總的可自由花費的支付能力減少,從而使美國經濟在各種不同的零售環節失去了約2500個工作崗位。
作者們又指出,“在這筆驚人的數字中,只有少得可憐的一點錢最終進入輪胎行業工作者的口袋”。“而絕大多數錢都流入了輪胎公司的保險箱,主要在境外,但也少數在境內”。
在其結論中,作者們說“在美國制造部門的創造工作崗位與確保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公平行為都是值得稱道的政策目標。而采用只針對特別選擇的進口來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去追求上述目標無疑是代價高昂的。”
Peterson研究所自稱是一家“私人的、非贏利的、無黨派的”研究機構,開展對國際經濟政策的探求。該研究機構成立于1981年,針對廣泛的國際經濟問題進行其自稱的“及時和實事求是的分析”。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質疑Hufbauer等的研究結果的可信性并特別指出他1993年關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影響方面的一份研究“曾錯誤地解讀了國際貿易政策”。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