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兩三年一個起伏。鑒于此,在 2010年中國車市增幅高達32% 之后,業內不免為未來而擔憂:過多久,中國車市會迎來下一個低谷?2011年,中國車市增量增長不超過3% ,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車市銷量目前是略減不增。經銷商坦言:“以前是銷售 、售后‘兩條腿’盈利,現在銷售無利可言 ,4S店只能靠售后‘一條腿’走路。”這反映出眼下車市、汽車經銷商尷尬的處境。車市調整是否會帶來新一輪的洗牌?
■相關鏈接
擴產之路并未停歇
在市場低迷情況下,經銷商庫存已經高閃“黃燈”,巨大的庫存讓經銷商“壓力山大”。
然而,在市場持續調整,庫存高企的背景下,車企擴產之路并未停歇,反而熱情一浪高過一浪。5月14日,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長春豐越公司舉行了新工廠的落成儀式,這也是豐田在長春的第二家工廠,初期產能為 10萬輛 。這也進一步提升了豐田在中國市場的產能,達到了92萬輛。
而湖南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在本月傳出消息,吉利汽車(微博)投資10億元改造湘潭生產基地,擴增一個產品生產平臺。項目投產后,吉利在湖南基地將形成 3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4月份,在北京車展期間,上海大眾確定了在新疆興建新工廠的計劃,將在新疆烏魯木齊投資1.7億歐元建設一個新工廠,從2015年開始,新工廠每年最多生產汽車5萬輛。而上海通用也加快布局中西部,其第四基地將正式落戶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新城,該項目2014年將正式投入生產 ,總投資達140億元,整車投資超過70億元,將形成年30萬輛的產能。
此外,長安福特為了抓緊追趕競爭對手,也宣布了新的擴廠計劃,在杭州投資7.6億美元建設一個全新的整車廠,規劃年產整車25萬輛。屆時,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的年總產能將超過120萬輛。 郭小戈
截至4月末庫存量超去年最高水平
每年年底,汽車廠家和經銷商都會歡欣鼓舞的亮出銷售“考卷”,這考卷的分數令車商十分滿意 。不過,車市里沒有“常勝將軍”,就像足球比賽充滿偶然,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數據,讓汽車廠家和經銷商感到無奈和壓力。
根據據中汽協公布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車市總銷量為 641.75萬輛,同比下降1.33%,其中4月份汽車銷量為162.44 萬輛 ,環比下降11.65%。截止到4月末,我國汽車企業庫存量已達到75.74萬輛,比3月末上升了2.41萬輛,超過2011年的最高水平。
J.D.Power亞太公司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了目前經銷商的些許問題。該機構對國內59個城市和38個汽車品牌的1605個經銷商進行了調研,處于盈利狀態的經銷商的占比從2010年的81%降至2011年的63% ;出現經營虧損的經銷商的占比則從2010年的9%增加到2011年的20%。
車市銷量微幅下降,而主機廠的產能卻在不斷增加,最終的銷售壓力全部轉嫁于各地經銷商,經銷商若想生存,想順利的完成汽車廠家分配給的任務,除了降低利潤甩貨銷售,以保證資金池運轉之外,并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現不佳的銷量狀況正在向汽車經銷商施壓,經銷商坦言:“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壓力的存在”,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措施提升車市,未來經銷商調整后“洗牌”、“大并小”的情況難免發生。
壓力催生退網“苗頭”
從2011年開始,國家取消了1.6升及以下排量購置稅補貼優惠政策,并且于去年提高了節能車惠民補貼的門檻,這讓自主品牌倍受打擊。銷售數據及市場占有率的下滑,直接反映了自主品牌所遇到的困難。2012年將近過半,自主品牌現在情況如何?
“雖然自主品牌推出的車型很多,但缺乏有絕對競爭力的產品,在合資品牌價格下探的擠壓下,自主品牌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一家自主品牌4S店的王經理說,在這次青島國際車展上,該店的自主車型總共才賣掉60輛,以前六萬多元的1.6升車型,價格已經降到了4萬元以內銷售,與本品牌一款 1.0升小車價格僅差7000元,結果導致 1.0升小車在車展上只賣掉4輛,其利潤微乎其微。另外,以前自主品牌在三四級市場的銷售可占到40%,但隨著合資品牌價格下降的滲透,三四線城市也開始關注購買合資低端車,失去這部分市場,直接導致了自主品牌銷量的下滑。
“現在我們的庫存比是1:2,也就是說每個月銷售100輛車,而店里面有200輛庫存,一般來說,1:1.5是比較正常的庫存,這也就說明,目前自主品牌的庫存量還是超出安全線的。”王經理認為,自主車型雖然分網銷售,但競爭力強的產品僅有兩三款 ,有些網絡產品很不“給力”,經銷商賺不到利潤,全國退網事件層出不窮,青島亦是如此。
長城4S店的市場部韓經理解釋,單憑經銷商資金實力是沒法達到合理庫存的。根據廠家要求,經銷商只有達到一定的進貨量才能談三方協議,也就是廠家與銀行協商,為經銷商進車貸款。“假如一輛車的進價是6萬元,那么200輛庫存車就會積壓1200萬元的銀行貸款資金,僅是利息就讓經濟實力薄弱的經銷商很難支撐下來。”韓經理說,如果在下半年國家推出更大力度的補貼政策,那么自主品牌將能緩口氣,否則銷售轎車的自主品牌會很糟糕。
●焦點數字
400萬輛
豐田汽車近日宣布,截至今年4月豐田混合動力車型累計銷量突破400萬輛 。目前,豐田在大約80個國家及地區銷售共計18款混合動力乘用車。今年在豐田銷售的車輛中,混合動力車已經占到其全球銷量的15% 。今后豐田還計劃投入雅力士HEV以及ES300h等多款車型。在中國,豐田也已經投入凱美瑞混合動力 、普銳斯 、CT200h等6款車型。
5億美元
全球音響和信息娛樂設備生產商哈曼近日與中國吉利汽車、北京汽車以及印度塔塔汽車公司簽訂總價值5億美元的合同 ,將向它們提供品牌音響及信息娛樂系統。
●焦點事件
近日,工信部網站正式發布《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該項標準將于7月1日起實施。《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標準的發布,將進一步規范我國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生產。
或將再上演“大吃小”
目前合資品牌的經濟緊湊車型及中高級車市場占有率頗高,盡管如此,合資品牌在今年的日子也并不好過,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于前四個月銷售數據的低迷,還來源于對未來銷售的信心。
“以前是輕松超額完成銷售任務,現在能完成銷售任務,已經算不錯的成績了。”一家美系車4S店市場部王經理告訴記者,在剛剛過去的青島國際車展上,他們家銷售數量位居車展所有品牌前三位,盡管這樣,其單天平均銷售數量依然不比去年,消費者購買欲望和人數明顯下降。
“廠家給經銷商的任務量較去年沒有變,但青島4S店數量在增多,消費力在變弱,意味著銷售員的壓力更大,店面之間的競爭會白熱化,價格戰打得更加頻繁。”王經理坦言,這次青島車展的價格比歷年來都低,利潤率非常低甚至賠本銷售,以此來支持售后的利潤率,4S店由銷售、售后都營利的“兩條腿走路”,變成了現在只有售后營利的“一條腿走路”。
庫存量的變化,也反映出目前合資品牌的不妙處境。“現在眾多合資品牌的庫存量雖沒有高于警戒線,但卻都處于較高的位置,如果接下來銷售不好,庫存就有越過警戒線的風險。”王經理表示,現在消費者要想訂車,只要顏色不特殊,就可以立馬提到現車。
“現在較好的合資品牌銷量與去年同期持平,多數都有20%~30%的下滑,展廳的客流量明顯減少,好在廠家給予的政策還好,讓我們還有一定的銷售營利空間。”一家韓系車4S店市場部王經理說,經過青島車展的消化,目前他們店庫存系數為1:1.2。不過對于未來,青島眾多經銷商紛紛表示,車市的調整很可能帶來新一輪的洗牌,實力不濟的經銷商會被大集團收購。“有實力的經銷集團不單做汽車,他們背后可能有其他項目支撐汽車銷售 ;相反如果一個汽車集團只做汽車經銷,那么未來的日子就不好過,在2004年至2005年期間,青島曾有過一次經銷商被收購的高潮。”業內人士王經理說,青島已經有些4S店被全國性集團收購,汽車銷量的下滑及薄利會繼續加速這一進程。
整體略好但無法比肩去年
對于車市的不佳表現,豪華品牌的表現算是不錯,這一直是業內的共識。“現在市場表現是豪華品牌大于合資品牌,合資品牌大于自主品牌,而這背后是有原因的。”青島奔馳4S店銷售部郭經理表示,中國私家車經過多年發展,第一輛車已經非常普及,現在購車者中約有50%的人購買第一輛車,其余人購買第二輛甚至第三輛車,所以豪華車銷量增速快;其次豪華車價格快速下探,一輛奔馳C級車只需不到25萬元,搶占了一部分合資中高級車的市場。
不過,就算豪華品牌表現不錯,它依然無法與去年表現相比。郭經理說,他們青島國際車展的訂單數量與去年處于同一水平,但利潤已經處于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負債經營的經銷商不在少數。“現在我們的庫存系數是1:1.5,還處于健康狀態,如果庫存變得很多,就會出現降價銷售的情況,可以說庫存與價格是最直接的掛鉤關系。”郭經理說,目前豪華品牌都處于銷售不給力的狀態,而且競爭也非常激烈。根據很詳細的統計數據,中國消費者會從4個品牌里選擇一款豪華車,而歐洲消費者會從2個品牌里選擇一款豪華車,這說明中國消費者選擇性大,品牌忠誠度不高,也讓豪華品牌之間的競爭更激烈。
盡管豪車也是微利銷售,但經銷商認為,大量的消費者依然持幣觀望,消費信心明顯不足。“這和現在的經濟狀況有一定關系,樓市不好,那么一系列消費鏈條都受影響,加上油價越來越高,資金的不充裕給消費者購車信心造成一定影響。”業內人士劉松濤認為,下半年車市預期并不向好,如果有利好政策出臺,那么市場會復蘇轉暖,要不然豪華車打壓合資車,合資車打壓自主車,大吃小,強吃弱的“洗牌”很可能會出現。
■業界觀察
“微利”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
采訪結束之后,有個詞兒不斷在記者腦海中蹦出——“白熱化”。因為在這之前的青島車展上,一位朋友從4S店訂了輛車 ,同一品牌的另一家4S店銷售員立馬表示:“來我們這邊買吧!那個店的違約金我們幫你支付,另外還給你千元優惠 。”此話若是真 ,那么銷售比拼絕對是“刺刀見紅”,銷售不求賺錢只求走量;此話若假,那么銷售用陰招攪黃對方生意,堪稱“我談不成你也休想簽單”,銷售壓力可見一斑。
以前經銷商大喊“微利”記者只信三分,不過從現在各店的銷售情況及讓利幅度來看,“微利”時代是的的確確到來了。那么記者不禁考慮一個問題,“微利”能帶給消費者什么?又會帶給經銷商什么?對消費者來說,微利當然是一個字兒“好”,但在這之余不免擔心,微利過后是否會讓經銷商在售后變本加厲,并且降低售后服務質量?畢竟買車服務第一,省錢第二。對于經銷商來說,“微利時代”考驗的無疑是品牌的雄厚實力,這副牌將來會怎么洗,現在尚難定論。
不管怎么說,有一點倒可以肯定,洗牌往往會讓汽車經銷商更貼合市場,留下的是那些既能提供低價,又有高服務質量的經銷商。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