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紡織行業,山東昊龍集團的資歷并不老:2003年才進入紡織行業;在有著“世界橡膠輪胎生產基地”的山東廣饒,山東昊龍集團更是個名副其實的后來者:記者采訪時,由昊龍投資10億元建設的全鋼子午輪胎生產線今年年底投產,這也是以紡紗、織布為主業的昊龍集團首次涉足輪胎制造業。“后來”并不意味著“遲到”,憑借獨到的經營理念,山東昊龍集團硬是演繹了一出出“后來居上”的神話。
“后來者”撿到大便宜
山東廣饒,大名鼎鼎的“輪胎之鄉”,僅子午輪胎生產企業就幾十家。
2009年,一直從事紡紗行業的山東昊龍集團也決定加入這個行業,投資10億元建立年產能300萬套的全鋼子午輪胎生產線。
“別看我們入行晚,但起點高。”走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生產車間里,山東昊龍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袁廷樹躊躇滿志,“這個生產車間總建筑面積達22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車間。到明年年底,這條生產線的產能就能達到300萬套。別看廣饒輪胎企業多,一次敢上300萬套產能的,我們是第一家!”
企業要發展,必須有高投入;行業要發展,必須形成規模優勢。在袁廷樹看來,這也是昊龍進入輪胎制造業的原因因為廣饒的輪胎生產已形成了規模,幾乎全世界所有的設備廠家、原材料供應商在廣饒都設有辦事處。
對于后來者來說,晚入行是否意味著已經失去了發展的先機?喜歡后來居上的袁廷樹顯然并不認同:昊龍集團盡管到2003年才進入紡織行業,但當年就實現產值7000多萬元。
“只要抓住合適的機遇,后來者更有優勢。”袁廷樹的理由是:“后來者”更有機會使用最新的技術和設備,有利于節能降耗;“后來者”的自動化程度也更高,在效率和產能方面都更有優勢。“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過去上一條年產能300萬套的生產線,需要3500名員工,而現在,只要2000人就足夠了。”
事實上,在正式建成投產之前,昊龍集團已“撿”到了“便宜”:因為選對了時機,在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進入了輪胎制造行業,原本需要投入20億元才能建成的300萬套全鋼子午輪胎生產線,結果只用了10億元就搞定了。“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在4年內產能突破600萬套!”袁廷樹說。
牽著市場“鼻子”走
“做企業,市場是第一位的。企業家必須要牽著市場的鼻子走,而不是被市場牽著自己的鼻子走。”袁廷樹喜歡這樣說。
這并不是句空話。正是出于對市場的準確把握,使得這個以紡紗、織布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安然度過了金融危機以來最艱難的時期。“金融危機導致大批工廠倒閉,國內外棉紡織行業很多積壓多年的庫存都被清理掉了。現在我們的紡紗生產簡直就是供不應求,織布更實現了訂單式生產,而且必須現款交易。”袁廷樹說。
在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大批紡織企業關門倒閉的情況下,昊龍集團為何能夠獨善其身?記者了解到,事實上,2008年下半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昊龍集團也曾經歷過很艱難的階段。那時候,昊龍集團的紡紗、織布工廠非但沒有利潤可言,而且幾乎天天都在賠錢,用袁廷樹自己的話說,“能不放假、不停產、照常給職工發工資,已經很不容易了。”
不過,壓力歸壓力,挺過這個難關,日子就好過了,因為他清楚,在紡紗、織布領域,昊龍掌握了先進技術,完全有能力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產品。而這些,是那些技術含量低、只能生產低端產品的小作坊所沒法比的。
“誰說紡織是夕陽產業?我就不這么認為!”袁廷樹說。這位軍人出身的企業家說話干脆利落,思維方式也頗為與眾不同。在他看來,紡織行業如果是用先進設備生產出來的高端、高附加值產品,只會供不應求,又怎么能稱其為“夕陽產業”?
民企檔案
位于廣饒縣經濟開發區的山東昊龍集團有限公司組建于2003年6月,現擁有總資產15億元,員工2600人,是一家集棉花加工、紡紗、織布、床上用品、淀粉、炭黑生產銷售及國際貿易于一體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點評
從紡紗、織布到輪胎制造,應該說,無論在哪個領域,昊龍集團無疑都屬于后來者。按照人們的傳統思維,它其實已經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機。不過,“后來”反而成了一種優勢。正如昊龍集團董事長袁廷樹所言,后來者沒有先輩們那么多沉重的負擔,能夠在資金、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實現一步到位。看來,做企業有時候也需要“逆向思維”。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把后來的優勢發揮好。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