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保案”可能引發國內輪胎市場產能過剩
近期,美國總統奧巴馬把長期依賴“出口”的中國輪胎企業推至風口浪尖。美國時間9月11日,輪胎特保案最終裁決結果公布,美國對中國輪胎實施高關稅制裁,包括華南、正新、佳通輪胎在內的多家中國輪胎企業“被迫”對出口的輪胎進行提價。
盡管此次提價并不涉及國內輪胎零售價格市場的變動,卻使得部分依賴出口美國的中國本土輪胎企業元氣大傷。以中國最大的輪胎出口企業華南橡膠集團為例,該企業有超過50%的出口產品輸往美國市場,以半鋼子午線輪胎及SUV輪胎等主要利潤的產品為主,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很強。這項懲罰性關稅實施后,華南輪胎出口美國的輪胎產品最終提價35%。
在國內市場,由于長期以來“洋品牌”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份額,因此“特保案”暫時不會影響國內輪胎的價格;同時雙星、佳通等本土企業對美出口比例不高,此次暫時不在波及范圍內。不過,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相關人士認為,“特保案”對國內輪胎市場會帶來連鎖影響。據統計,中國輪胎年出口量占總產量的40%以上。如果因為美國輪胎“特保案”事件而削減輸美輪胎半數產量,我國輪胎行業將可能面臨產能集中過剩的局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中國可能會出現12%的剩余輪胎產能。
除此之外,輪胎產能過剩所引發的企業削減原料采購量是必然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內銷為主的輪胎企業反而有可能從中受益。”固特異輪胎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特保案”可能引起國內橡膠需求價值鏈的連鎖變動,假若輪胎企業對國內橡膠需求驟降,那么橡膠價格勢必大幅調整。
萬力、三角、玲瓏、好運、BCT、海大,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向中國消費者推薦的六大本土輪胎品牌產品,然而國內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熟知度恐怕比不上米其林、韓泰這類“洋品牌”的一半。與洋品牌的強勢相比,本土輪胎品牌在國內的產量和市場占有率只在三成左右。
與此相反的是,中國本土輪胎品牌的主營業務是“對外出口”。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輪胎對外出口占生產總量的40%以上,依賴度非常高。然而,多年避開國內洋品牌的鋒芒轉戰國外市場并非長久之計,也終究吃了老外霸王保護條款的“苦頭”。
“特保案”不影響國內輪胎售價
出口轉內銷 改變消費格局路漫漫
長期“遠走他鄉”、依賴國外市場,對于中國本土輪胎企業來說并非長久之計。包括華南、萬力、佳通在內的中國輪胎企業早已看到這種弊端,在三四年前已開始有計劃轉攻國內市場,希望出口量與內銷量能維持“五五對開”。
然而,據不完全統計,盡管全國有超過500多家本土輪胎企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只有十多家,這些企業在中國內地龐大的輪胎市場面前,他們大多“有心無力”。基礎薄弱、技術落后、資金不足都是本土企業的“致命傷”;在國內市場,大多中國本土輪胎企業被普利司通、米其林、韓泰、錦湖等外資品牌打壓得無招架之力。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特保案”的通過會帶來相關“好處”。如在面對產能過剩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時,迫使國內輪胎行業淘汰大部分競爭力弱的中小企業,刺激輪胎行業產業整合、產品創新和升級。“洗牌過后,我國輪胎行業整體競爭力水平將得到提升。”萬力、三角、華南輪胎等都是中國力推的實力雄厚的本土品牌,這些企業近年在國內市場默默地“反吞噬”洋品牌輪胎的份額。
華南企劃部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特保案”對華南輪胎的出口銷量必然會有影響。但是“我們在幾年前就做好了準備。”該負責人所提及的“準備”是指新市場開拓計劃,提升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尤其是中國本土市場的份額。據悉,目前該公司上半年在國內市場銷售增長了50%,同時在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出口額也增長了20%左右。
業內人士提醒,要改變我國輪胎“洋品牌”為主的消費市場格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記者觀察:“任重道遠”
企業需要多渠道發展,市場更需要多元化。雖然很多企業在此之前都意識到這一點,但真正邁開步伐的只是少數。美國“特保案”,對于過于依賴一個市場的部分中國輪胎企業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教訓。除此之外,“特保案”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本土輪胎品牌在自家土地上話語權的失去。
在國內轎車輪胎配套市場,國外輪胎生產商占70%,中國本土品牌企業只占30%。本土品牌在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生產規模的制約,使得其在轎車輪胎配套市場上絲毫不占優勢。我國大量輪胎企業只能進入貨車、農用車等利潤率較低的中低端輪胎消費市場,在國內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
除了自身的實力不夠之外,我們還得看看轎車廠家的“出身”。包括大眾、福特、本田在內的眾多汽車廠家,“國外出身、國外長大”,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幾十年的配套采購歷史,而且與之合作的輪胎企業大多是國際知名的生產商。除此之外,譬如像現代這樣的轎車合資企業的外方,會在合資之初就要求簽訂照顧其本土輪胎制造商的協議,如首選韓泰或錦湖等品牌。于是乎,這種“固定合作關系”使得本土品牌要想在其中“插上一腳”,顯得有些艱難。更何況,就連中國自己的本土品牌車企也爭相使用“洋輪胎”以示品牌的高端。
目前世界十大輪胎制造商已經悉數登陸中國,有集體圍攻夾擊之勢,幾乎沒有給本土品牌喘息的空隙。不得不說,與汽車企業唇齒相依的中國本土輪胎企業“遠走他鄉”的確無奈,而如今要將出口轉內銷,擴大國內市場份額,更是任重道遠。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