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將會按照油耗來制定新的鼓勵政策,這對于技術先進的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
“國家早該這么做了!”在得知工信部將會按照油耗來制定鼓勵政策時,廣汽本田執行副總姚一鳴激動地表示。
這個消息對于以節能減排發動機技術見長的企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而對于技術水平落后的企業來說,則有可能引發新一輪洗牌。因為越是領先的企業將越會得到鼓勵,落后的企業將獲得懲罰。
來自工信部的消息,《第三階段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標準草案近日已獲通過,工信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啟動了與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掛鉤的財稅政策的研究。這意味著低油耗乘用車有望獲得財稅優惠,而高油耗乘用車則將被征收重稅。
同時,工信部還透露,今年年初出臺的1.6L以下購置稅優惠政策不再延期,將于2009年12月31日結束。但是工信部會制定新的鼓勵政策,這一政策預計年底出臺。據透露,新的鼓勵政策將很有可能與油耗掛鉤。
新標準將出臺
據了解,此次通過的標準草案主要內容是:對達到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納稅人執行標準的納稅稅率;對優于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按等級調減納稅稅率;對低于國家標準的汽車產品,按等級提高納稅稅率。另一方面,將建立與車輛燃料經濟性能掛鉤的懲罰性特別目的稅:對不達標車輛給予懲罰性的稅收,在繳納了相應罰款后準予生產和進口以及上牌和注冊使用。
可以看出,建立這一稅收的目的相當于變相遏制排放不達標、技術跟不上的產品生產趨勢,這也看出政府節能減排的決心。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立這種目的稅,是為了在不增加國家財政支出的情況下,很好地解決實現節能降耗目標與市場需求之間一些難以協調的矛盾。”
不僅如此,工信部還對油耗標識有了新的規定。日前,工信部出臺了《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從2010年1月1日起,所有最大設計總質量在3500kg以下的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在銷售時都必須粘貼《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并標注由國家指定檢測機構按照統一的國家標準測定的市區、市郊、綜合3種工況的燃料消耗量;消費者可以根據購車后的預期使用情況參照相應的燃料消耗量選擇車輛。
目前汽車廠家所公布的產品理論油耗,都是在特定的速度、路況等條件下測量出來的結果,與實際油耗有一定的差距,此次工信部敲定了《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的實施時間與標示辦法,為汽車工業的節能減排起到政策導向作用。而3種工況下的不同油耗由國家指定檢測機構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的真實性與權威性也得到保障。
工信部裝備司在對《規定》的解讀中表示,作為汽車產品節能管理的重要內容,《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是建立汽車節能長效管理機制的必要措施。通過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制度的建立,將向消費者提供燃料消耗量信息,引導消費者購買低油耗節能汽車,促使汽車制造商開發更加節能的車輛,推動汽車節能技術發展進步,對加快我國汽車工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節能減排發揮重要作用。
種種跡象表明,從明年1月1日開始,能耗新政不但有利于促進汽車工業節能減排工作,還能遏制目前行業內在油耗問題上普遍存在的“舞弊”行為。
油耗成主角
對于企業來說,現在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要按照規定標明油耗,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明年的鼓勵政策很可能由產品的油耗說了算。
企業如何適應新標準,提高自身技術水平成為當前一個緊迫的問題。
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征政策將在年底功成身退。工信部正在醞釀替代該措施的新政策,節能環保車及新能源汽車將享受購置稅優惠政策,預計新政策最早今年年底、最遲明年年初出臺。
據媒體報道,工信部已在做前期準備,具體分三步走。目前已完成第一步,即了解國內乘用車排放水平、油耗水平,以制定節能環保的門檻。8月6日,工信部正式發布《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標示管理規定》。第二步,工信部將出臺《第三階段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最后,在決定汽車購置稅如何減免或延續、如何將稅收和鼓勵新能源汽車政策相結合后,工信部將最早今年年底、最遲明年年初正式出臺并執行新的財稅補貼政策。
據悉,在新政策中,購買節能環保車及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將享受購置稅優惠政策。節能環保車的評定標準包括排量、油耗等。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工信部更傾向于引導小排量、低能耗的產品消費。
可以看到油耗已經成為了一個關鍵角色。姚一鳴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發展新能源是今后的方向,企業肯定是要努力研發,但是在現階段也要提高發動機的燃油效率,因此參考油耗制定鼓勵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新標準和鼓勵政策會對企業技術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對于廣本這樣的企業固然是利好,但是對其他一些企業來說就未必如此了。
環保也不再是一句口號,隨著油耗新標準和鼓勵政策的出臺,一些企業將因為環保而得到實惠,而技術落后的企業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有競爭出局的危險。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