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世界上眾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研究十分重視,投巨資下大力氣進行研發,但均重視車輛、輕新能源技術、裝備的研發。借新能源之名行內燃發動機改良之實,如混合動力、乙醇、甲醇汽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二甲醚、燃氫發動機等,實際上大家明白;離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尚遠。另外,二次電池儲能、電機驅動車輛也是常規傳統技術,只是性能不同而已。
事 實 上 , 中 國 從 “ 八 五 ” 、 “ 九 五 ” 、 “十五”,直至目前的“十一五”數個五年計劃,都進行新能源汽車科技計劃。當時認為我們在內燃機汽車方面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難以跟上乃至超越。而新能源汽車與國外相差不大,有可能達到齊駕并驅的目標。因此連續十幾、二十年持續投入研發。目前中國汽車企業甚多,產能已趨飽和,而且都是內燃機汽車,以合資企業為眾?,F在再搞新能源電動汽車研發經濟實力有了,研發基礎雄厚了。但企業目前以市場占有率為目標,以盡快獲得投資回報為目的。對研發新能源電動汽車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同時背上了既有產業基礎、現有產品市場這個包袱,全然沒有了二十年前的那種沖勁。這種現象也充分反映在管理部門的作為方面,要不然為什么新能源電動汽車上牌上市那么長時間不能確定?
這與上世紀發生在半導體領域的案例有所相似:半導體問世以后,瑞士鐘表業很快生產出了石英數字手表,它比發條手表走時更準確、價格更便宜。由于瑞士在機械表上投資太大,因此決定局部推出石英表,且以高檔奢侈品定位。這一機遇被日本精工抓住了,利用這一技術再加上日本工藝,以更低成本、輕巧外形迅速推向市場,數年后幾乎占領了這一領域100%市場。瑞士公司如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將這一市場拱手讓給日本公司。
再有是晶體管,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它,并獲得了諾貝爾獎。隨后由美國無線電公司生產,由于成品率低、性能較差,實用價值沒有顯示出來,只用在了助聽器上面。那么美國無線電公司為何不進行晶體管的二次研發呢?原因是:一、他們在電子管方面投入巨大,而且所造產品品質很高,大大優于當時的晶體管。其電子管生產工藝、品質在當時世界上無對手。因此不愿再在晶體管產業上投資和花精力研究。這一信息被日本人發現,旋即去美國以2.5萬美元買回專利,進行數年的二次研發,解決了成品率和性能問題。并用于收音機上,以替
代電子管,小巧、低成本的收音機在美國市場上打敗了以美國無線電公司為首的美國收音機。而且迅速應用于其他電子、電器產品上。至此美國人后悔莫及喪失了機遇。新能源電動汽車與前述案例有無借鑒要若干年后或出現了結局才知道。筆者認為這至少是“企業柔道戰略”之依據,若不利用這種機遇,中國車企難以制勝。
同時那種科研計劃也難以取得預計的效果。新技術、新產品面世后能否為市場所接受,不取決于產品或技術本身,而取決于社會綜合因素。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電視電話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社會因素決定何種技術被接納、以及如何被接納以及如何被使用,使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像一項新技術的好處難以預測一樣,其缺點也難以預測。
筆者是一個民企研發者,以生存為首要營生,人窮志短,對這種牽涉到國計民生之大事,免不了缺乏遠見,懇請這一領域的有識之士將這類新能源予于關注,并著手研發,以免喪失機遇。(沙永康)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 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 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