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 李乾韜 陳琳琳 號稱千年商都,歷來敢為人先的廣州近日再次見證一個國內獨創成果:第一家集團化經營的交易所———廣州交易所集團日前成功掛牌經營。該集團以實物資產、企業股權等權益性資產作為交易對象。據廣交所集團總裁李正希介紹,將交易所制度和電子商務品牌引入珠三角龐大的現貨市場,開展大宗商品現貨集合競價電子交易,是廣交所獨家首創的經營理念。他們期望將傳統的商貿市場引入交易所,實現快速、公平、公正的高效交易。
集團總裁李正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廣交所發展現貨貿易正是看中了珠三角市場廣、腹地深。在廣交所這個交易平臺上,任何非證券、非期貨類的物權、債券、股權、大宗商品權益性交易都可實現。
“鋪位經濟”到“席位經濟”
珠三角在制造業、加工貿易業有堅實的經濟基礎,產業聚集程度非常高。但資源整合是否尚有挖掘空間?李正希介紹道,中大布匹市場,海珠區的小商品批發都很繁榮,但鋪位買賣的方式過于零散低端。貨源、買賣方的各類消息無法及時傳輸,無從吸引行業人才,更無從構想全球化經濟形態。廣交所正是要改進這種缺乏實時供求信息的傳統商業模式,將鋪位經濟發展成網絡席位經濟,通過交易所這個聚集地將商貿消息瞬間傳遞給600多個投資客戶群。另外,網絡席位同價競爭,交易所僅充當買方和賣方之間的溝通渠道,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據悉,廣交所將在新港路82號打造一個綜合性的聯合交易園區。包括工業園、科技園和交易園區,將在亞運后投入運營。該園區著力打造為大宗商品現貨集合競價電子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務的聚集化園區,期以發展壯大,成為未來的國際商貿中心。
“產權市場的京廣高速”
在此之外,北交所跟廣交所也還將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北交所集團董事長熊焰表示,在產權交易品種的種類上,北京大概是覆蓋面最廣的,廣州則是市場化深度最深的。我們若干次的討論打通京廣線,構建金馬甲產權網絡交易有限公司,建起了一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規范運作的信息化交易平臺,創造了異地同步報價的交易方式。
這個也可以叫做修建產權市場的京廣高速,后來逐漸演化成整個中國產權市場。第一輪全國24家交易所投資,現在已經實現,第二期將覆蓋到中國國內31家副省級以上的產權交易機構,今年年底將推出。
廣交所集團總裁李正希表示,產權交易的京廣合作對中國要素市場有幾個標桿性的意義。第一,是全國第一個跨部門、跨地區的公共平臺工具。這種行為是市場化行為推動的。第二,首次實現了把傳統的產權交易拍賣的方式,這叫做一對多的交易模式,實現了多對多集合競價。第三,通過這種平臺之后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交易難題。
■ 地理縱深
獨家專訪北交所集團董事長熊焰、廣交所集團董事長李正希
打通產權“京廣線”構建世界級交易平臺
南都:北交所和廣交所,一個是聚集政策優勢的行業旗幟,一個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驕傲,誰有望率先實現世界級交易平臺的轉型?未來的合作還有哪些考量?
李正希:北交所既有首都政治經濟的優勢,也有人才的優勢。縱觀國際上知名的交易所如紐約交易所、倫敦交易所,都是以城市來命名而并非以美國交易所或者英國交易所來命名,我認為北交所已經成為中國產權交易所行業中的一面旗幟。我們正在商議共同構建一個面向全球的交易平臺,這將是一個“中”字頭的機構,很有可能設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廣州,進而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流通。目前,非證券、非期貨類的交易所、交易市場的平臺應該要大力發展。應該放眼中國、放眼世界,實現各地產權交易所在內的各種要素市場一種全面的合作。
熊焰: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產交所已經發展到迫切需要機構打開京廣的區域,權益的流動是沒有區域的,全國如此,全球亦如此。對中國而言,當前應該大力發展應該是非標準要素市場,因為中國現在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要素從行政手段配置向由市場來配置轉型。非標準的要素市場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北交所、廣交所所代表的中國產權市場所代表的這一股力量,這就是非標準的要素市場。如何真的通過技術進步而不是通過簡單的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這是我們之間最重要的合作空間。北交所集團旗下的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國技術交易所、中國林權交易所等如何跟珠三角形成對接,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平臺,我們還需進一步探索。
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登錄本版博客或南都電子版回應。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 微信公眾號(tire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