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血色戰場硝煙未散,一座座新勢力車企如倒戈的戰旗般轟然矗立,勾勒出產業更迭的慘烈圖景!那些曾高舉創新旗幟的品牌,如今正如同凋零的枯葉,無聲控訴著賽道廝殺的殘酷法則與行業競爭的殘酷無常,更以最震撼的姿態,昭示著行業淘汰賽的鐵血本質。
當傳統4S店的霓虹燈牌接連熄滅,中國汽車產業的這場"油電革命",正在撕開一道殘酷的產業裂痕。在這場看似波瀾壯闊的能源轉型史詩中,有一個群體始終沉默地站在風暴中心——他們是每天與扳手機油相伴的機修工,是庫存積壓如山的零部件經銷商,更是那些在轟鳴聲中堅守了半輩子的汽配城攤主。當我們高呼"油電同權"時,或許更該追問:在這場能源革命的狂歡里,誰來為傳統汽車生態的坍塌買單?
行業潰敗:
新勢力崩盤與燃油車產業鏈的共振崩塌
202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新勢力的至暗時刻已然來臨。以哪吒汽車為典型,三年累計虧損180億元、工廠停擺、供應商圍堵、月銷跌至百輛,成為行業潰敗的縮影。威馬破產重整、高合停工停售、極越終止生產……這場新勢力車企的集體暴雷,暴露出行業三大致命傷:
資本狂熱后遺癥:2018年政策補貼催生400余家新勢力,千億融資涌入卻催生"PPT造車-融資燒錢-量產跳票"的荒誕循環。哪吒曾以6萬元低價車型搶占網約車市場,卻盲目押注高端化,8億元研發的哪吒GT月銷不足300輛,陷入"越高端越虧損"的死胡同。
技術空心化困局:行業陷入低價沖量陷阱,單車平均虧損達4.5萬元,現金流枯竭導致研發停滯。某頭部新勢力CTO離職后坦言:"電池、芯片仍握在外資手中,所謂'創新'多是組裝游戲。"
產業鏈反噬效應:傳統燃油車產業鏈遭受池魚之災。4S店倒閉潮蔓延,某經銷商集團3個月內關停63家門店;零部件供應商應收賬款周期延長至270天,中小微企業破產率激增300%;山東某汽配城商戶透露:"新能源車維修需求不足傳統車的1/5,30%的同行已轉行送外賣。"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積極態勢
新能源汽車行業近年來展現出諸多積極發展態勢。從技術層面來看,電池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續航里程顯著提升,充電速度加快,安全性也更高。例如,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有望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同時,智能駕駛和車聯網技術的融合,讓新能源汽車成為移動智能終端,提升了用戶體驗。在市場推廣方面,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大,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和特大城市,新能源汽車憑借環保、節能等優勢,受到消費者青睞。2024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份額快速增長,成為市場亮點。此外,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也在不斷攀升,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增強。政策支持也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提供了強大動力。政府通過購車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時大力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為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積極因素表明,新能源汽車行業正朝著更加成熟、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未來前景廣闊。
政策反思:失衡的天平如何校準?
"油電同權"不應停留于口號,而需直面三大失衡:
1.政策傾斜失衡:新能源車企單臺補貼最高達12萬元,燃油車購置稅減免卻屢遭削減。某合資車企高管直言:"同樣的排放標準,電動車享受多重補貼,燃油車卻被課以重稅,市場豈能公平?"
2.基建配套失衡:一線城市充電樁覆蓋率超80%,但縣域市場覆蓋率不足20%。西北某物流公司坦言:"新能源貨車續航虛標嚴重,一趟長途需備6塊電池,成本暴漲40%。"
3.消費權益失衡:新能源車企普遍推行"首任車主權益",二手車殘值暴跌60%-70%。北京二手車商控訴:"同一款車,電動車開一年折價15萬,燃油車不過3萬,消費者憑何買單?"
破局之道: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1.技術突圍:建立核心技術攻關機制
設立專項基金,聚焦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底層技術,要求車企研發費用占比不低于8%。參考特斯拉"開源專利"模式,建立行業技術共享平臺,降低中小企業創新門檻。
2.政策糾偏: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
取消差異化補貼政策,推行"能耗積分+碳稅"組合拳。試點"油電同權"試點城市,要求新能源車企承擔與傳統車企對等的充電設施建設義務,強制預留10%產能用于二手車回購。
3.產業救濟: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
設立千億級汽車產業紓困基金,優先救助供應鏈中小企業。借鑒美國《破產法》第11章經驗,允許車企通過重組保留核心資產,避免產業鏈斷鏈風險。
別讓技術革命成為韭菜收割機
從蹣跚學步的山寨模仿到實現全球賽道的彎道超車,中國汽車產業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驚人跨越。在新能源浪潮的風口之上,頭部新勢力借助資本杠桿與政策東風,即便深陷虧損泥潭,市值依然一路狂飆。這場看似輝煌的產業革命背后,實則上演著資本的瘋狂博弈:4S 店老板被迫抵押房產的借款合同、汽配城攤主積壓如山的庫存零件、網約車司機背負 30 萬車貸的沉重嘆息…… 這些無聲的吶喊,勾勒出變革浪潮下個體的艱難處境。
真正的 "油電同權",不應只是政策文件中的美好愿景,而應切實保障產業鏈上每一位參與者的生存空間,讓他們在產業變革的驚濤駭浪中找到立足之地。當我們在車展上為炫酷的自動駕駛技術歡呼,為智能座艙的未來感驚嘆時,更要記住那些在轉型陣痛中堅守的普通從業者。他們或許沒有光鮮的聚光燈,卻用自己的汗水與堅持,托舉起中國汽車產業的根基,他們才是推動行業前行的真正脊梁。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 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 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