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信號釋放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去年下半年輪胎市場需求跌入谷底。今年3月份,在國家擴大內需、鼓勵汽車消費、汽車下鄉、《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以及巨額投資公路建設和災區重建等政策措施的拉動下,國內輪胎市場需求明顯出現回暖跡象,并釋放出諸多回暖信號。
今年汽車產銷量累計增幅進一步擴大。4月份國內汽車產銷再創單月最高紀錄:產量達115.68萬輛,同比增長17.89%;銷量115.31萬輛,同比增長24.97%。而且發改委已明確今年汽車產業產銷超過1000萬輛,在2008年900多萬輛的基礎上增長10%的目標。這對輪胎產業來說確實是大利好。
根據《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發展規劃》,201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230萬千米,交通運輸部已推出4.88億元的巨額投資計劃。公路建設項目的開工,必將促進國內客貨運總量的增長,也必將拉動輪胎的需求。 .
中央擴大內需一攬子投資計劃的十項措施已初見成效。無論是鐵路公路重大基礎建設、地震災區災后重建,還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設,對汽車、運輸提出了更多需求,這將給輪胎,特別是載重胎和工程胎帶來難得的商機。
實施燃油稅后,推動了公路運輸業的發展。由于取消了成品油價外征收公路養路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等收費,并逐步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重卡車運營成本將下降。公路物流運輸的增加,以及運輸車型向重卡需求趨勢,不僅有利于運輸業的發展,也將有利于輪胎消費的增長。
在上述利好因素的刺激下,輪胎行業回暖跡象明顯。據輪胎分會41家輪胎會員單位1~4月統計,產量和銷售收入降幅已明顯收窄,環比逐月增長,輪胎庫存同比也有所減少。這些跡象表明,國內輪胎市場已出現回暖信號。
整體難言復蘇
雖然輪胎市場確有諸多回暖信號,但同時也要看到,金融危機還在蔓延,全球經濟衰退還在加深,汽車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受此影響,國際輪胎市場需求也隨之急劇下降。從總體上看,利空壓力大于利好因素,輪胎行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整個市場一時還難以真正復蘇。
第一,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在加深,全球汽車業持續蕭條,美國汽車銷量已連續18個月下滑,美國克萊斯勒、通用公司也先后破產。我國輪胎出口明顯下降,據中橡協輪胎分會44家輪胎會員企業1~4月份統計,出口輪胎交貨量和交貨值同比分別下降18%和29%。
第二,國際貿易環境正在進一步惡化。特別是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消費輪胎提出特保調查,涉案輪胎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占我國輪胎總出口量的37%和25%,一旦實行特保出口將下降6%左右。而且美國實行特保如果成立,WTO其他成員國可以不經調查,隨時對我國出口輪胎實行特保措施,在全球金融危機這一大背景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輪胎出口將受到更大的沖擊。近期很難改變輪胎出口下降的趨勢。
第三,我國輪胎產業產能整體過剩。前幾年出現投資、發展熱,平均每年以30%左右速度增長,經過前幾年持續高速發展,我國輪胎產業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大量輪胎產品不得不返銷國內市場,其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擴產沖動又起
對于輪胎市場是否真正復蘇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目前國內市場回暖跡象剛剛出現,就有許多企業認為市場已經復蘇,繼而盡力釋放產能或開始擴產,出現再次投資擴產的沖動。另外,因受市場回暖信號的鼓舞,國內原已暫緩建設的擴建和新建的輪胎項目又開始恢復建設。據了解,山西雙喜、青島森麒麟、陜西延長、中化桂林等項目都開始有所動作,新一輪的投資擴產熱潮已顯端倪。
如果認為輪胎市場已經回暖,盲目釋放產能或繼續投資擴產項目,不僅將使前階段全行業采取限產、減產去庫存化的努力成效付之東流、前功盡棄,而且將導致再一次供需失衡造成更嚴重的供需矛盾而陷入困境。
由于國內遠遠大于需求的輪胎產能仍是懸在市場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些產能在市場一旦好轉時,就會很快釋放出來,并將市場重新打回低迷狀態。因此一定要預防新的過熱、不能再盲目投資建設產品雷同的項目,或低水平重復建設。目前輪胎行業缺的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提升。要抓緊的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提高輪胎產品的技術性能和附加值。
總之,目前輪胎市場尚未真正回暖,復蘇還有待時日。這一方面取決于企業限產力度,另一方面也要依賴國際市場回暖。國內企業如果不能有效自律,控制生產節奏,那么很難說中國輪胎將在世界上率先擺脫金融危機影響。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輪胎商務網 微信公眾號(tire123)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輪胎商務網 證實,僅供您參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輪胎商務網 ”。 |
特別注意 |
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請與原作者聯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15日內進行。 |